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2024>>山西陶寺遺址博物館>>正文
新華鮮報|陶寺遺址開館!來看中華文明早期形態
2024年11月13日 09時34分   新華社

中華文明早期形態,什么樣?

開館!陶寺遺址博物館11月12日向公眾開放,展出的230件(套)文物,涵蓋陶寺文化所有的文物類別,首次系統呈現約4000年前的陶寺文明。

11月12日拍攝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遺址,自1978年發掘以來,陶寺遺址先后出土各類文物5500余件,突破性的考古和研究發現,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連綿不絕特質的生動寫照。

陶寺遺址,距今大約4300年至3900年,是黃河中游最有影響力的都邑性遺址之一。46年考古工作,中國考古工作者完成遺址分布范圍內約400萬平方米的考古調查,勘探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近3萬平方米。

博物館開館,設置了“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3個基本陳列單元,“陶寺考古”“臨時展陳”2個專題展覽和1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

一眼千年。站在陶寺鼎盛時期城址沙盤前,輕觸按鈕即可點亮宮城宮殿區、倉儲區、墓葬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區、普通居民區等。城址規劃有致、功能齊全,具有宮城衛君、郭城衛民的“雙城制”規劃理念,呈現出早期國家都城的盛大氣象。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交流。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早期國家呈現哪些特征?陶寺遺址考古,正逐步揭開——

在禮樂文明展區,一場復原的宴會上擺放著鼉鼓、土鼓、石磬、銅鈴、口弦琴等文物和復原物,不難想象古人享用美食欣賞音樂的情景。如果好奇這些古老樂器,可以激活多媒體設備,聆聽來自約4000年前的“悠古遺音”。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墓葬出現鼉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組合、固定數量、固定位置的現象,反映“禮樂制度”初步形成。

展館里,觀象臺、圭表、銅齒輪形器、沙漏……部分學者推測,陶寺先民們已能推算節氣、制定歷法精準管理時間,初步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時”完整計時系統。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拍照。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陶寺遺址的有關遺跡和遺物,反映出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創造發展、迅速崛起、走向一體的歷程。

“這些發現生動表明,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進入新的重要階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經初步具備早期國家特征。”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說。

在我國,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今天,在陶寺遺址博物館,早期中國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探源的魅力,正在數字復原、現代化展陳與實物展示中有了新表達和呈現。

未來,持續推進陶寺遺址等考古發現和研究,解開蘊含“文化自信”的中國密碼,讓更多人領略到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策劃:陳芳

記者:王學濤、姜淏然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
  • <tfoot id="mskeq"></tfoot>
  • <samp id="mskeq"><del id="mskeq"></del></samp>
    <tfoot id="mskeq"><del id="mskeq"></del></t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