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手機App預約車位、查詢空車位;駛入停車樓服務范圍后系統自動識別車牌,電子屏智能導引;車輛進入提升通道后,升降設備迅速將其提升橫移到對應車位……8月5日,在太原學府智能停車樓,市民張小杰享受了一把智慧泊車的便利。
數字化技術的充分應用,已經讓停車場更“聰明”,停車越來越便捷。與其緊密相關的,是我省靜態交通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
太原學府智能停車樓的連續存取車時間,平均不到60秒,車牌識別效率較傳統識別系統整體提速2—3秒,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支撐這一變化的,是山西靜態交通公司的數字技術實力。
為適應數字化時代要求,山西靜態交通公司不斷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與中北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合肥人工智能大數據研究院等單位科研團隊合作,聚焦機器視覺、機器聽覺、AI算法、大數據等領域開展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自主研發“晉快停”App、“太行”車牌識別一體機等,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獲得專利、軟著80余項。
“公司日前在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完成停車場運營智能化分析數據資產登記,實現山西靜態交通領域數據資產入表零的突破。這也是山西建投集團積極參與數據要素市場化、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有益探索。”山西靜態交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聚焦“小車位”,服務“大民生”。成立于2020年的山西靜態交通公司致力于塑造靜態交通全產業鏈優勢,建設全省“一個平臺”“一個停車場”,推動停車數據互聯互通,助力解決居民停車難和城市管理停車亂問題。
在山西建投集團的大力支持下,該公司近年來立足山西,大步走出去,融入國內大市場,先后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布局停車場投資建設運營業務,并采用智能導引、車位預約、無感支付等“互聯網+”數字技術,配備自主研發的“太行”車牌識別一體機、智能道閘等產品,不斷優化群眾出行體驗。目前,公司已累計運營泊位超17萬個。
積極落實我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等決策部署,山西靜態交通公司深入挖掘數據資源,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推動“數盡其用”,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新路徑。如積極構建的山西靜態交通數字化管理平臺,建立起省級監管服務、市級運營管理兩級平臺架構,形成了集全省停車資源監管、車位動態信息采集、停車引導、統一支付等功能于一體的靜態交通“數據大腦”,實現城市停車信息一張網管理。
目前,山西靜態交通數字化管理平臺已完成交易量744.32萬筆,并成功入選工信部2023年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項目。
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于今年1月1日起實施,明確數據資源被視為一種資產納入財務報表。
山西靜態交通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公司今年6月啟動數據資產入表工作,以落地山西、天津、西安等地157個停車場的停車資源監管、車位動態信息采集等數據為基礎,對數據業務路徑、數據資產管理等進行深入研究,積極打造城市靜態交通數據分析應用產品,化無形資產為有形成果。”
據介紹,此次入表的數據,可服務于停車場運營效果分析、經營效率提升、經營異常監測、停車用戶動態平衡分析及新停車場承包評估等關鍵場景,為管理運營停車場提供決策支持。
山西靜態交通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下一步將聚焦數字化轉型,以新質生產力為牽引,積極探索智慧停車新模式,深挖盤活數字資源,加強數據運營管理,優化數據資源配置,助力智慧交通建設,賦能智慧城市,向著成為國內領先的靜態交通全產業鏈運營服務商的目標不斷邁進。
記者手記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力。
我國全面推進“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旨在使沉睡的數據“活”起來,推動數據要素供給和流通使用。計劃同時提出,到2026年底,數據要素應用要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幅拓展,數據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0%,數據交易規模倍增,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創造的新業態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的目標。
數據資產入表,是推動數據資產化的第一步,是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關鍵一步。其對于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支撐科學決策以及促進數字化轉型,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政策的密集發布以及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推動,我省將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數據資產入表實現破零。
可以預見,“數據要素×”時代的到來,將促進數據的流通和交易,推動各行業數據相互碰撞,從而孕育出更多的新產品、新服務,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增量。
本報記者晉帥妮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