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法官,第一筆錢已經拿到了,正是你們耐心細致地調解,才為我們公司解決了大難題!”
近日,忻州中院環資庭成功調解了一起技術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案件審理過程中,忻州中院環資庭副庭長聶瑞婷釋法析理,情理交融,對癥下藥,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議。
基本案情
2021年,某煤業公司因為其所屬煤礦工作面井下采動影響出現沉降裂縫,底部運輸道路基底形成底鼓現象,故緊急委托某科技公司設計方案以解決該問題,雙方商定先制定技術方案隨后補簽合同。科技公司迅速組建項目部,在沒有預付款的情況下,進駐現場開展地質勘查及科研工作,經過認真調研、實地勘驗、專家論證,科技公司為煤業公司量身定做了解決方案并交付對方。煤業公司依照科技公司設計的方案進行了施工整改。后煤業公司因各種原因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未簽訂合同,亦未支付技術服務報酬800余萬元。該科技公司遂訴至法院。
傾力解紛
當事人雙方一方是當地煤炭企業、利稅大戶,一方是有影響的上市公司,主審法官在審閱案卷時了解到,雙方雖然口頭達成技術服務成果報酬的協議,但因未簽訂書面合同,在無法確定報酬具體金額時,需要進行專業的技術鑒定。法官主動對接鑒定機構、高校技術專家進行咨詢,了解到此類鑒定費用極高,如果按正常審理程序,不僅加重企業負擔,干擾企業正常經營,且會有損企業信譽。經過溝通,煤業公司表示,因簽訂合同支付報酬需要向集團公司層層匯報審批,流程多周期長,并非惡意拖欠報酬,愿意通過調解化解矛盾。
在充分了解雙方分歧點和利益平衡點后,法官通過電話反復溝通、面對面調解等方式,耐心細致地向當事人理性分析企業面臨的困難、預判訴訟風險等,尋求雙贏的解決辦法。最終,在經過多輪溝通后,雙方當事人分歧逐漸縮小并最終達成一致協議。煤業公司按照調解約定分批次履行合同義務。目前煤業公司已按照協議約定付款兩次,最后一筆款項12月底履行完畢,法院高效快捷的司法服務、實質性化解矛盾的司法措施也贏得雙方企業的好評。
編者的話
“人人是營商環境、案案是檢驗標準”。近年來,忻州兩級法院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融入審判執行工作中,開辟涉企案件“綠色通道”,以“快立、快調、快審、快執”的辦案方式,妥善化解涉企糾紛,切實減輕了當事人訴累,降低了企業解決糾紛的時間和成本。該案中,法官杜絕“就案辦案”思維,強化“如我在立”“如我在訴”“如我在執”的共情能力,認真研判當事人訴求的事理、法理、情理,切實用司法智慧、司法手段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實現了“案結事了政通人和”“雙贏多贏共贏”的效果。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