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綠色,偏關縣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 馮曉磊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同時,黃河也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偏關縣作為黃河入晉第一縣,也是長城古堡第一縣,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排頭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維護黃河生態安瀾、構筑綠色防護屏障”為目標,提出了筑牢一道屏障、打造兩條廊帶、亮化四條通道、實施五大項目的“1245”工作思路。
筑牢一道屏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三綠”戰略,堅持“四水四定”;做好“三個統籌”,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統籌謀劃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提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筑牢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
打造兩條廊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堅持綠化、美化、彩化、“財化”同向發力,按照“新舊工程相融,生態廊道相通,美麗村莊鑲嵌”的格局, 打造黃河、長城兩條生態示范廊帶,助推偏關綠色文旅產業健康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綠色轉型。
亮化四條通道。圍繞“回歸自然、擁抱綠色”主題,堅持“安全、舒適、環保、和諧”原則,采用“簡單、淳樸、自然”的表現手法,林草結合,喬灌搭配,亮化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國道209、省道249四條通道,促進山、水、田、林、路五大元素有機結合,形成和諧自然的群落景觀。
實施五大項目。一是黃河生態廊道項目。主要建設黃河沿線增景區、209國道沿線退化檸條林修復增效區等五個生態區。二是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項目總投資8600萬元,重點綠化彩化四條通道,在長城一號旅游公路沿線打造3個精品林工程,高標準綠化25個村莊。三是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項目總投資2.14億元,通過馬家山水庫、小水網建設恢復關河水域;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沿線建設12個生態集雨滴灌系統;沿關河河道建設水土保持林8774畝;建設天峰坪村污水處理站一座。四是水土保持治理項目。總投資7300萬元,新建淤地壩9座,除險加固12座,建設坡耕地1.5萬畝。五是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項目總投資7500萬元,主要對污水處理廠處理設施進行提標改造。建設1萬立方米雨污(應急)調蓄池,實施尾水生態治理工程。在水泉村、陳家營村、窯頭村、乾坤灣村建設污水處理站;新關鎮西溝、馬道、磁窯溝村實施污水管網改造。
在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的環境治理下,如今的偏關縣,青山綠水、風景優美,取得了治山增綠、涵水固沙的階段性成效,前來觀光賞景的游客絡繹不絕。“通過自駕游,我走完了整個偏關段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這里路況很好,觀景臺也多。沿途我欣賞到了黃河的壯闊和兩岸山巒的雄偉,真是不虛此行!”一位游客意猶未盡地說道。 (本報記者 趙臻宇)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