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特”“優”農業氣象新。從呂梁山到太行山,從太岳山到燕山,我省多樣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優質多樣的特色農產品,從人們耳熟能詳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這些“老”特產到“大同的黃花霍州的饃”這些“新”特產,“特”“優”農產品始終是我省的靚麗名片。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指出,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高位推動農業“特”“優”戰略,取得明顯成效。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方位提升,有機旱作農業“十項工程”扎實推進,“特”“優”農業全產業鏈長足發展,特優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目前,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3%,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3260億元。
聚焦全產業鏈
提升“特”“優”農業效益
金秋時節,豐收的季節。9月15日,在五寨縣加工型馬鈴薯基地,小河頭鎮莊窩村村民李改轉正在收獲土豆:“我現在種的加工型馬鈴薯,平均畝產6噸,比傳統種植增產4噸,收入比原來增加了。”
省種業發展中心負責我省“土豆革命”的具體工作,中心副主任薛村波介紹:“從市場情況看,近兩年用于加工鮮切薯條薯片的原料薯,一直保持較高價格。馬鈴薯淀粉、全粉等初級產品價格也上漲近20%。我省‘土豆革命’戰略恰逢其時。”
五寨縣的加工型馬鈴薯基地涉及5個鄉鎮43個村,截至目前,基地規模達到10萬畝,基地內實施“加工型馬鈴薯、滲水地膜谷子、綠色有機甜糯玉米”有序輪作,“村、企、戶”合作共同受益。基地所產的加工薯被運往藍頓旭美公司,該公司不僅擁有食品產業,還向生物醫藥、護膚、保健等多元業態拓展。
近年來,我省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著力打好有機旱作牌、特色優勢牌、加工轉化牌,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行動,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主體矩陣,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縱深發展,推動農業全產業鏈不斷優化。目前,全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50家。
同時,我省不斷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大力發展農業專業鎮,形成一批特優農產品帶動區、集聚區。先后建設了高粱、蘋果、中藥材、谷子4個國家級產業集群,9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34個國家產業強鎮,打造了5個省級涉農專業鎮和38個市級特優農業專業鎮。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將達到4300億元,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以上、產業集群6個。
如今,平順的藥材實現了從“論斤賣”到“論克賣”的轉變。清徐老陳醋不僅僅是調味品,還是保健品、護膚品。平遙牛肉、代州黃酒、高平生豬、吉縣蘋果等分布在三晉大地的農業特色專業鎮呈現出勃勃生機,為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聚焦質量品牌
擴大特優農產品知名度
“現在我們玉露香梨的名氣可大了,今年的采摘節將持續到10月中旬。這幾天梨園里特別熱鬧,有來采風的畫家,還有來談合作的客商。”隰縣金利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段建忠特別開心。在9月16日采摘節啟幕當天的招商引資推介會上,隰縣果蔬加工、畜牧養殖等項目簽約資金達58.9億元。
叫響一個品牌,帶火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隰縣“玉露香梨”作為區域公用品牌“臨汾優選”的代表品牌之一,帶富了隰縣百姓,隰縣80%的農民從業梨果,80%的農業收入源于梨果,80%的脫貧戶依托梨果產業脫貧。
近年來,我省持續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特優農產品品牌目錄庫,搭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培優晉糧、做強晉肉、叫響晉菜、提升晉果、振興晉藥、擦亮晉釀,使“晉字號”特優農產品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打造“有機旱作·晉品”省域農業品牌。首批66個品牌在去年的豐收節上進行專場發布,宣傳廣告登陸央視《新聞聯播》黃金時段,“山西特色、自然本色”叫響全國。
推動更多農產品進入國內大循環中高端市場。發揮好“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出口和商貿平臺作用,我省多次組團參加中國農交會等大型展會。瞄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前沿消費市場,我省舉辦多次專場推介活動。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分別建立“山西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
拓展銷售渠道,我省利用天貓、京東、抖音、快手等“晉字號”農產品旗艦店,開展熱點促銷、直播帶貨,在雙十一、雙十二等時間節點持續舉辦促銷活動,帶動銷售額近億元,形成“線上”“線下”兩個營銷市場。
“這些年通過參加省里組織的各種交易博覽會,認識了好多外地客戶,他們發現咱們山西的小米好,經常通過微信下單。”陽曲縣泥屯鎮清風良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翠萍這幾年不光賣了產品,也長了見識。
為保證品牌質量,我省連續兩年組織開展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工作,“大同黃花”“萬榮蘋果”“忻州糯玉米”3個區域公用品牌納入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大同黃花”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協同發展”做法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22年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
我省推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協同發展,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2022年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有效數達到1938個,同比增長17%。全省地理標志農產品176個,居全國第四,“五寨馬鈴薯”等7個產品實施2022年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全省119個特優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聚焦科技創新
為“特”“優”農業賦智賦能
發展“特”“優”農業,利器在科技,關鍵在創新。
“今年我們與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共建流域示范基地種植玉米2400畝,示范推廣‘寬窄行種植+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有機旱作集成技術,畝投入成本減少50元左右,比低壓管灌畝增產100公斤以上,平均增產率14%左右,畝增純收益130元以上;與無水澆條件地塊相比畝增產300公斤以上,平均增產率達60%左右,畝增純收益400元以上。”在大同市云州區黨留莊鄉的玉米有機旱作基地,中糧貿易有限公司農業產業化部副部長林亞軍給記者介紹著節本增效技術給當地農民帶來的好處。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省繼續推動全省種業振興“五大行動”落實落地,著力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完善“首席專家+科研院所+優勢企業”聯合創新體系,扎實推進谷子、黃花菜、奶綿羊、西葫蘆等4個國家級特色物種和玉米、小麥、馬鈴薯、高粱、生豬等11個省級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我省依托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和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聚焦卡點痛點,深化科企融合,強化項目管理,創新激勵政策,在全省布局底盤技術、智能裝備等5大領域27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迭代升級。
圍繞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等技術集成,我省編制農業生產綜合解決方案,組織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定期發布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持續開展萬名農技人員技術推廣服務,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在陽高縣羅文皂村的設施蔬菜園區,山西農業大學教授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鋪設防蟲網、應用二氧化碳氣肥機、養育熊蜂授粉等技術,在越冬日光溫室試種番茄取得成功。今年種植高端水果西紅柿“多麗”230畝,預計產量1150噸,可實現產值920萬元。
強國必先強農,強農必靠創新。我省“三晉新農人”創業創新競賽已經連續舉辦七屆,一批懷有“三農”情懷、善于開辟新賽道的新農人,帶著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新項目走上大有作為的舞臺,為我省“特”“優”農業賦智賦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王秀娟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