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正文
文旅融合更顯三秦魅力
2023年09月13日 15時42分   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王夢敏 張文驍 光明網記者 劉昊

“落吊橋,開城門,迎貴賓——”入夜,西安城墻永寧門下,大型實景演出《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拉開了序幕。以城為景、以墻為臺、光影敘事、舞姿傳情……這場將厚重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舞臺相結合的唐韻盛典,讓游客一步入唐。

陜西歷史積淀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圍繞資源稟賦,關中、陜北、陜南分別規劃建設綜合文化旅游區、紅色文化旅游區、自然風光和生態文化旅游區,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體現本地特色,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漫步在西安古城墻上,甕城內正在上演的《逐夢絲路》再現了腳下每一塊石階的搭建過程,鐘樓、鼓樓、大雁塔、關中書院等古代標志性建筑盡收眼底。西安市為加大城墻本體和周邊區域的保護力度,成立了城墻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城墻保護基金,理順保護、管理和運營機制。“數字化助力西安城墻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案例,還入選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十佳案例。

一路向南穿過秦嶺,就來到被稱為“漢家發祥地”的漢中。這里是兩漢三國文化的發祥地,自秦設漢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這一旁碧玉生寒仙人掌,那一旁嬌容帶醉秋海棠……”在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非遺產業園內,記者邂逅了正在直播演出的稀有劇種“漢調桄桄”。2006年,漢調桄桄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保護好這一瀕危劇種,漢中成立了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開辦了表演人才培訓班,通過戲曲下鄉、與高校聯合培養等方式進行搶救式挖掘傳承。”南鄭區文旅局局長李果說,10年間,已有近百名00后漢調桄桄演員走上舞臺,免費下鄉演出1000多場次。

“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未進其室,先聞其聲,高亢悠揚的調調,唱著陜北這片飽含熱情土地上的故事,讓記者對位于榆林市榆陽區的陜北民歌博物館充滿了期待。“傳統陜北民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勞動人民‘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用攔羊嗓子回牛聲,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聲、里巷之曲,是反映黃土高原地理和社會歷史變遷的陜北文化藝術。”陜北民歌博物館負責人呼高軍介紹。令人驚喜的是,除了文字、圖片、音視頻,以及VR、AR等人機互動科技手段活態化展示,館內不同場景還常態化配備了陜北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現場演唱。

陜西合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特色文化、山水文化等資源,謀劃實施類型多樣、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高質量文化旅游項目,并不斷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站在這里,一聲吶喊,響聲里便有了瓷的律音……”賈平凹筆下的銅川陳爐古鎮,是當今國內唯一遺存的“爐火千年不絕”的耀瓷基地。良好的保護與傳承,讓記者依然可以在這片罐罐壘墻、瓷片鋪路的黃土地上,看到躍動了1400余年的耀州窯爐火。

“從小賣蒸饃,啥事都經過……”在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幽默通俗的關中民謠表演,讓游客忍俊不禁。“經過十余年建設和發展,袁家村已成為基礎設施較為完備,服務功能較為齊全,既有民俗風情又有創意文化,既有田園鄉愁又有都市時尚的鄉村旅游和休閑度假地。”袁家村村委會主任王創戰介紹,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660萬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突破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5萬元以上。袁家村文旅融合的成功實踐,還吸引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基地落地于此。

從清晨渭南的華陰老腔,到深夜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裝漢服;從寶雞社火臉譜的制作傳承,到漢中藤編的技藝創新;從陜北黃土高原的秧歌腰鼓,到陜南秦巴山區的羌族儺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讓三秦大地更顯魅力!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3日 11版)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
  • <tfoot id="mskeq"></tfoot>
  • <samp id="mskeq"><del id="mskeq"></del></samp>
    <tfoot id="mskeq"><del id="mskeq"></del></t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