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鐵流鋼陣,軋機的律動奏響太鋼拔節生長的強音;走進“無人工廠”,耀眼的焊弧映亮太重爭先奮進的榮光;甲醇重卡整車交付,為吉利甲醇汽車矩陣再添新軍;首臺氫動力機車下線,中車大同成功研發全球氫燃料電池裝機功率最大機車……
去年以來,我省以鏈長制為牽引推動產業鏈建設不斷邁向深入,具有比較優勢的省級十條重點產業鏈找準方向、深耕市場、蓬勃發展、捷報頻傳。構建產業梯度、創造產業勢能、激活發展動能,成為全省制造業振興升級交響樂章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記者在采訪調研中感到,在產業鏈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如何對標國內外一流企業,提高產業鏈基礎能力、增強韌性,繼續放大比較優勢、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仍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話題。
持續放大比較優勢
有效激發要素資源潛力活力
山西是煤炭能源大省,煤機制造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建設中,天地煤機作為“鏈主”企業之一,與相關鏈主一起承擔著加快培育吸納優質企業進入鏈條、不斷優化煤機制造產業生態的重要使命。
去年以來,天地煤機積極發揮鏈主引領帶動作用,為夯實產業鏈基礎不懈努力:統籌規劃并加快推動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實施“彩虹生產基地倉儲及生產信息化升級改造”“彩虹生產基地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兩個智能產線建設項目,并于去年底順利完成了“掘錨機截割滾筒智能制造技術改造”和“電控系統精益數字化車間”兩個項目的實施,穩步推進“礦用防爆車輛數字化生產線”“智能立體倉庫及數據融合建設項目”兩個子項目。2023年,將建設彩虹基地五號廠房項目列入年度投資計劃,進一步提升煤機生產制造能力,擴大產業規模。
在培育智能掘進技術與裝備、智能輔助運輸技術與裝備、輔助作業機器人等三類智能系列產品方面,天地煤機取得豐碩成果:“防爆柴油機無軌膠輪車”獲工信部第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煤礦快速掘進成套裝備”獲工信部第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煤海蛟龍——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入選“坐標中國”之“中國速度”,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央企30個標志性成果之一……
舉目我省另一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鏈——特鋼材料產業鏈,“鏈主”企業太鋼集團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接連推出強鏈大招:今年引進落地的山西交控高速公路不銹鋼護欄生產、哈爾濱匯智不銹鋼制管生產兩個項目,將在年內投產;結合高端碳纖維研發生產優勢,引進德州希本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建設碳纖維編織布及復合材料生產線;與太原市尖草坪區、中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政府+鏈主+園區”的招商模式,圍繞交通、裝備、汽車、新能源、不銹鋼深加工等領域,達成5個引資意向協議和5個戰略合作協議,實施后可每年省內消納特鋼45萬噸;積極推進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建筑裝配等領域的6個招商引資項目。
在鋁鎂精深加工、現代醫藥、合成生物產業鏈建設方面,同樣生龍活虎、表現不俗。
在我省培育的十條省級重點產業鏈中,具有傳統產業優勢者占據半壁江山。這得益于我省的資源稟賦和長期積累形成的產業基礎,這些產業鏈一定能在發展中贏得先機。下一步,還應立足省情實際和產業基礎,不斷鞏固和放大比較優勢,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成功“搶跑”。全省上下需進一步貫徹落實《山西省重點產業鏈及產業鏈鏈長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加速推進企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倍增、重大項目攻堅等七大專項行動,激發土地、資本、科研、供應等要素資源的潛力和活力,加速推進競爭力強、地域特色明顯的本土產業鏈建設,加快構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繼續對標一流標桿
補鏈延鏈構建產業集群
近年來,我省光伏產業異軍突起,異彩連連。
光伏產業鏈對接引進一道、海泰、晶科等多家光伏企業落地,補充了山西光伏產業鏈的各個板塊內容,對產業鏈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山西中來光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鏈主”企業,積極承擔鏈主責任,參加和承辦各類論壇、招商活動,推動山西光伏知名度與美譽度提升;在光伏行業展會現場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推動光伏產業鏈延鏈補鏈;配合產業鏈專班繪制光伏產業鏈全景圖、光伏制造業招商圖譜,為各級政府進一步健全招商清單提供幫助。
在山西中來的牽引帶動下,中來股份在古交投資建設年產20萬噸工業硅及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從源頭解決山西光伏原材料不足的問題;中來股份全資子公司中來新能源,作為國內優秀的集智慧綜合能源和運維于一體的集成服務商,緊握中來在晉光伏產業鏈之優勢,在多地發展光伏電站,為山西能源結構調整和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與此同時,山西中來與在晉能源集團格盟、華能山西公司、華電山西公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山西光伏產業鏈制造板塊與下游投資應用形成產業聯動與拉動,實現從單項制造到專業化產業鏈制造的轉變。
在晉中,吉利汽車山西基地高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大旗,堅持新能源汽車戰略方向,堅定實施“純電+甲醇”特色發展路線,乘用車累計投入近20億元研發新品,穩健推出幾何Apro、純電動車幾何C、帝豪EVpro、幾何G6、幾何M6、甲醇汽車等;商用車秉持以液氫能源甲醇動力與采用換電技術純電驅動為核心的技術路線,形成甲醇重卡、甲醇M5子車、危險品牽引車、自卸車、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城市物流車等產品系列。截至目前,累計引進及培育山西本地汽車產業鏈零部件企業12家,本地化合作企業10家,整體本地化配套率突破5%;今明兩年,預計突破10%。
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還應該清醒認識到,我省產業鏈建設要走的路還很長。全省上下仍應堅持對標對表,矢志奮力趕超,積極向發達地區和行業標桿學習看齊,加快各產業鏈補鏈延鏈步伐,加快推動我省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市場占有率、抗風險能力的全面提升。
聚焦強化技術研發
不斷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從三晉熱土到天山腳下,從海濱港口到世界各地,到處都能看到太重鑄件、機械、整裝的身影。幾十年的產業積累和不懈的求索奮進,讓太重集團的制造業版圖拓之更寬、行之更遠。
太重之重,不僅體現在善鑄重器、勇擔重任,更體現在重開拓、重科研、重創新。作為“雙鏈主”企業,太重的發展與日俱新。
積極搭建“一重點、一中心、多基地”創新平臺,太重集團把科研機構直接建在沿海,甚至海外,利用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和人才優勢筑巢引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重點”即智能采礦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是2022年山西省首批重組通過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一中心”即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2022年公布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結果中,太重集團獲評優秀,并位居重型機械行業榜首;“多基地”包括天津、上海、西安、深圳、德國等研發基地。
天津、上海、西安各研發基地,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和科研優勢,積極開展新材料、新產品、熱工藝、智能化關鍵研究;太重(深圳)國際重裝研究基地,利用深圳技術前瞻性、市場敏感性、機制引領性地域特色,圍繞工業母機、特種機器人、三電系統等前沿領域,打造研發設計與市場推廣有機融合的國際化人才團隊,完成技術開發并推廣到商業化應用各個環節;太重(德國)研發中心借助德國區位優勢,引進制造業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理念,針對工業母機、高端液壓等領域招聘專業人才,實現國際先進產品技術吸收轉化,打造全球信息收集、招才引智、科技創新和產品推廣的海外綜合研發及服務平臺。
連續攻克關鍵技術難關,取得不俗成績。僅2022年,太重集團就完成技術質量攻關26項、核心技術3項,交出科技強企的優異答卷。
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要素的今天,能夠在市場上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有自己的拳頭產品、自主的科研技術。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就缺少了闖蕩市場的“通行證”和“硬實力”。
在產業鏈建設中,還需始終牢記“得科技者得天下”,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打造科研創新體系,把科技進步作為矢志追求的重要目標,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競爭力,形成不斷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生動局面。
更加主動融入雙循環
深度參與國內合作與全球競爭
盛夏時節,中車大同公司旗下賽德公司的生產車間,員工們正爭分奪秒地在生產線上操作設備,加快趕制受電弓訂單。這些產品,將裝用在出口海外的軌道交通裝備上。
受電弓屬于網側高壓電器,是高鐵、機車、城軌等軌道交通裝備的核心關鍵部件。作為網側高壓電器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賽德公司研制的受電弓、高壓電氣箱等網側高壓電器產品型號規模、產量規模和市場份額均居全球前列,已隨著高鐵、地鐵等整機產品出口到歐洲、南美洲、非洲等地。
在整機制造方面,中車大同公司打造的和諧2型系列電力機車和出口歐洲的貨運系列電力機車,分別在亞歐大陸兩端發力,共同接力中歐班列實現新突破。國內,和諧2型電力機車作為中國鐵路運輸主型牽引動力之一,擔當著鄭歐、蓉歐、義新歐以及西安至歐洲等多條中歐班列線路的牽引任務。海外,出口歐洲的中白貨運系列電力機車,穿行于東歐鐵路樞紐高效接力中歐班列,通過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海鐵聯運以及萊茵河水鐵聯運等方式,聯通英國、北歐各國和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各國以及歐洲大陸腹地。
據計算,中歐班列的運輸費用約為空運的1/5,運輸時間約是海運的1/4,平均碳排放量為公路運輸的1/7。穩定的牽引動力,為沿線經濟發展帶來契機,促進了各國的經貿合作,架起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連心橋”。
與此同時,公司大力加快技術迭代,隨著首臺“寧東號”氫動力機車近期成功下線,其也成為全球氫燃料電池裝機功率最大的氫動力機車,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有力的牽引動力。
在逐步“連點成線”“織線成網”的中歐班列沿線,中車大同公司還一直參與軌道交通裝備建設,在機車車輛技術合作、試驗驗證以及多元產品配件等領域始終保持與海外客戶的良好合作關系,推動亞歐軌道交通科技創新,讓“中國動力”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的確定性和正能量。
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內國際循環順暢聯通,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在我省產業鏈建設的征程上,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市場主體,不論是鏈主鏈核還是相關企業,有必要進一步開闊思維、放眼世界,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化優勢,借力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努力在融入雙循環、深度參與國內合作和全球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闖出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本報記者賀鍇 冷雪 杜鵑 李學林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