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雄安7月22日電 題:一座“未來之城”的“藍綠金”三色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陳林
從完成頂層設計到如火如荼大規模建設,六年來,雄安新區如春天的竹子一般拔節生長,這座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已雄姿初顯。
從“一張白紙”開始著墨,如今的雄安新區已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中新社記者近日走訪了雄安新區多地,從“藍綠金”三色感受這座“未來之城”的巨大變化。
從完成頂層設計到如火如荼大規模建設,六年來,雄安新區如春天的竹子一般拔節生長,這座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已雄姿初顯。從“一張白紙”開始著墨,如今的雄安新區已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中新社記者近日走訪了雄安新區多地,從“藍綠金”三色感受這座“未來之城”的巨大變化。圖為7月18日拍攝的河北雄安新區金湖公園。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藍色:“華北明珠”,詩意棲居
仲夏七月,碧波浩渺的白洋淀上荷花滿淀、蘆花搖曳,斑嘴鴨、綠頭鴨等水鳥成群結隊在水面上追逐嬉戲、潛泳爭渡,一副優哉游哉的愜意模樣。
坐擁“華北明珠”白洋淀,雄安新區具有天然的生態優勢,但過去一段時間,白洋淀也曾遭遇水質下降、水量減少、生物種類減少等威脅。雄安新區設立后,通過補水、治污、清淤、搬遷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以全面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使“華北明珠”重煥光彩。
從完成頂層設計到如火如荼大規模建設,六年來,雄安新區如春天的竹子一般拔節生長,這座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已雄姿初顯。從“一張白紙”開始著墨,如今的雄安新區已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中新社記者近日走訪了雄安新區多地,從“藍綠金”三色感受這座“未來之城”的巨大變化。圖為7月19日,河北雄安新區,中國中化總部基地項目施工現場。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近年來,白洋淀的水質已從新區設立之初的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面積從約170平方公里恢復至290平方公里左右。看著清澈見底的湖水,同行的一位河北籍記者直言:“白洋淀的水變清了,水質相比幾年前真的好了不少。”
如今的白洋淀正成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繁育地,“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水鳳凰”水稚、“白衣仙子”中白鷺等各種鳥類紛紛來此“落戶”。
生態的穩步改善,讓雄安新區安新縣自然資源局鳥類棲息地巡查員張航頗為欣喜。他告訴記者,目前,白洋淀野生鳥類種群數量已達258種,較新區成立前增加52種。
綠色:“植”此青綠,共繪未來
驅車穿行在雄安新區,一片片綠意盎然的林海映入眼簾,金湖公園、玉帶公園等大小公園則點綴其中。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坐落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的金湖公園,已成為不少市民消暑納涼的好去處。這座“城市綠色客廳”以山為軸,以水為心,以閣點景,形成“山—水—閣”空間格局,與城市軸線相呼應。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業務主管劉雅卿表示,金湖公園是一片“開放共享的城市綠色空間”,為周圍居民提供了一個大面積的氧吧,助推雄安新區實現“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游園”的愿景,為雄安居民帶來妙不可言的慢生活體驗。
森林環城、濕地入城、公園點綴……經過六年建設,規劃圖上的“綠色雄安”,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事實上,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就是從“千年秀林”開始。
先植綠、后建城。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同年秋季,雄安新區就啟動了“千年秀林”工程。
“植”此青綠,共繪未來。作為雄安新區最著名的綠色名片之一,如今“千年秀林”早已郁郁蔥蔥,200多種、2000多萬株苗木在新區大地上茁壯成長。六年來,新區新增造林面積47萬畝,各類綠化面積累計達7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1%提升到34%。
從完成頂層設計到如火如荼大規模建設,六年來,雄安新區如春天的竹子一般拔節生長,這座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已雄姿初顯。從“一張白紙”開始著墨,如今的雄安新區已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中新社記者近日走訪了雄安新區多地,從“藍綠金”三色感受這座“未來之城”的巨大變化。圖為7月20日,河北白洋淀上荷花滿淀、蘆花搖曳。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金色:“雄安質量”,金字招牌
在雄安新區啟動區中國中化總部基地項目施工現場,幾十根鋼結構柱已經豎起,八角形的造型輪廓初顯。預計2024年底,這座采用白洋淀“金蘆葦”設計理念的大樓就將以金光燦燦的外觀示人。
金色不僅是中國中化總部大樓的標志色,同時也是“雄安質量”的生動寫照。如果說“藍綠交織”是雄安新區的生態底色,那么“金色質量”則是這座“未來之城”對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
千年大計,要經得起歷史檢驗。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質量”成為不少雄安新區建設者口中的高頻詞。
距離中國中化總部基地不遠的雄安城際站施工現場,亦是一片火熱的景象。中國鐵路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雄安指揮部副指揮長宋歌正對工程質量進行嚴格把關,他所在的機構負責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24.8公里及相關配套工程的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施工、一體化管理。
宋歌說,“金色質量”、精品工程是所有建設者的追求。在雄安城際站的建設過程中,大到整體設計方案優化,小到原材、半成品到成品的質量全過程把控,我們始終堅持以高質量、高標準把該工程打造成新時代高鐵站城融合、路地合作新典范。
雄安新區建設的“金色質量”,從新區規劃就可見一斑。新區設立以來,堅持“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歷史遺憾”,先后有60多位院士、國內外200多個團隊、35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新區規劃體系編制。
如今,放眼整個雄安新區,建設者們正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用擔當扛起“雄安質量”的金字招牌。
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的輪廓在“藍綠金”三色交匯中愈發清晰。(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