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27日電 題:合肥科創新職人:為創新驅動“賦能”
新華社記者吳慧珺
初夏的傍晚,雨過天晴。技術經理人黃敘新從安徽大學的實驗室里走出來,和老師們握手道別。
在黃敘新的幫助下,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單磊教授、王紹良研究員團隊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用國產極低溫稀釋制冷機”技術,正在轉化應用中。項目團隊即將成立公司開展市場化運營。
“公司還沒成立就有了多筆意向訂單,一些國外的企業也找到學校商談合作事宜。”王紹良說,自己作為研究人員,懂技術卻不懂市場,幸虧有技術經理人幫助團隊申請幫扶政策、找到投資機構、設計股權架構。
王紹良(右一)在辦公室。新華社記者吳慧珺 攝
技術經理人黃敘新所在的合肥市科創集團,是當地于2021年4月成立的重點圍繞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的科創綜合服務平臺。集團有一批和黃敘新一樣具有“技術經理人”從業資格證的科創新職人,他們活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車間和孵化園區,旨在助推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記者采訪了解到,自2022年初以來,合肥還專門組建了科技成果轉化專班,60多位技術經理人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對接省內外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組建至今,已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可轉化科技成果1797項,推動成立企業306家。
中國蜀山科里科氣科創驛站——科學島站。新華社記者吳慧珺 攝
在合肥科創一線,還活躍著一群“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的“對接人”,他們通過構建合肥場景創新生態,讓技術應用與社會需求實現雙向奔赴。
日前,在合肥瑤海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窗口,工作人員正熟練使用融入量子安全技術、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印章辦理業務。“它將傳統印章置于智能印章終端中,管理人可以隨時查看用印的時間、地點、內容及次數等,實現了印章全流程在線管理。”工作人員陳飛說。
這項印章新技術來源于安徽云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此前,公司曾遇到擁有先進技術產品卻找不到市場的困境。“合肥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的對接人員幫我們對接了瑤海區政務服務中心,技術得到驗證的同時慢慢打開了市場,現在已經在300多個基層政務服務中心、街道及村鎮中推廣開來。”該公司董事長童迎偉深有感觸地說,對科創企業而言,應用場景往往決定企業的生存前景。
據悉,合肥正打造“全域場景應用創新之城”,為各方提供一個交流對接平臺,更好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合肥的場景對接人員已挖掘應用場景600余個,發布市級場景清單266項。
在科創新職人賦能之下,創新要素加速匹配匯聚,創新動能日益強勁,驅動城市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合肥全市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達1083億元,實現三年翻一番;全市凈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6412戶,實現兩年翻一番。
合肥市科技局總工程師高致遠說,下一步,合肥將進一步引導科創新職人緊盯大裝置、大平臺、大機構等加強對接服務,著力推動成果就地轉化,加速提升城市科創生態能級。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