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14日電題:為優化營商環境“劃重點” 上海吸引企業“近悅遠來”
新華社記者龔雯、葉挺、李明
提交證明場景多、開具證明數量多、協調行政機關多……市場主體在開具有無違法記錄證明時往往面臨“繁”“難”兩大痛點。
今年3月1日起,上海在全市分兩批推進“市場主體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截至4月30日,市場主體共開具專用信用報告4163份,可代替證明7.4萬余份,有效節約了人力、物力、時間成本。
“3月1日那天,我們第一次登錄信用中國(上海)網站開專用信用報告。不到半小時就得到一份系統自動生成的專用信用報告,十分高效。”上海一家基因醫學公司檢驗事業部負責人說。
“一份報告替代一摞證明”,有助于市場主體把更多精力用于業務發展上。一些券商、律所代表反映,相比以往基層執法單位開具的證明,專用信用報告記載的違法記錄更全面、信息更詳細,更有助于判斷市場主體情況。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劉言浩表示,根據上海市《關于推行市場主體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的實施方案》,市場主體可自行開具專用信用報告,以證明自身在上海市行政區域內41個領域有無違法記錄的情況,首批23個領域自3月1日起實施,其余18個領域自2024年1月1日起實施。
劉言浩介紹,今年7月1日以后,上海還將推出“合規一碼通”,這意味著市場主體無需打印紙質報告,只要通過“隨申辦”App“亮碼”,要求提供證明的單位“掃碼”就可查看市場主體的專用信用報告,實現有無違法記錄情況“一碼通行”。
![](/__local/3/00/1F/B850B43466FB3D68FA1B38A2C0F_E60E8DA8_FE65.jpg?e=.jpg)
5月12日,市民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政務服務中心“一網通辦”業務區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馬寧 攝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戴森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肖傲霜回顧公司自2013年進入中國發展的這10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尤其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包容審慎監管方面,為外企扎根中國注入信心。
“企業在運營和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心之失。”肖傲霜說,我們很高興政府聽到企業的呼聲,用批評、約談、告誡等形式幫企業及時改正,而不是直接處罰。更讓人欣喜的是,自2019年上海開始開展輕微違法不予行政處罰探索以來,不斷升級完善清單,讓更多企業在上海安心經營、放心投資。
兔年開工首日,上海召開2023年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這是上海連續第六年為優化營商環境“劃重點”,成為強信心、穩經濟的有力舉措,吸引企業“近悅遠來”。
據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張國華介紹,上海今年一季度實際利用外資78億美元,同比增長28.1%;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6家、外資研發中心7家,累計分別達到907家、538家。1至4月份,上海新增各類首店375家,其中全球或亞洲首店4家、全國首店52家。
![](/__local/E/87/BA/E017C65339783907EDBF036E229_DE3734F7_17BACE.png?e=.png)
在4月6日舉行的2023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現場簽約。新華社記者龔雯 攝
一系列“到位不越位”的政務服務,讓企業切身體會到上海創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決心,“來上海、投上海”,是信心更是信任。前不久,在2023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26個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重大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674億元,24條新一輪投資促進政策措施公布,越來越多的中外企業正在這里生意越做越大、朋友越交越廣。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