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寧武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立足寧武比較優勢,抓機遇、強舉措,鍛長板、補短板,全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持之以恒前瞻布局,扭住項目建設抓手,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該縣始終堅持項目為王、項目至上,抓招商、優環境、建機制,積極推動相關項目在寧武落地開花;謀劃項目305個,總投資669億元;聚焦“兩新一重”“六新”發展,推進建設華潤風電、盤道梁風電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推動旭陽能源環保煤炭物流園二期項目,建設公鐵互濟、多方拓展、綜合立體的煤炭環保發運和物流配送中心,把寧武打造成“陸上港口”。
立足穩煤強縣根本,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新基礎。該縣搶抓全省能源革命機遇,統籌做好清潔低碳、多元利用、綜合儲運“大文章”;穩定煤炭運行,已建成28個智能化工作面、3個智能化礦井;持續推進新能源項目,今年實施的3個新能源項目,1個已并網發電,兩個正在穩步推進。
把產業作為發展的根基,大力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增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該縣持續推進農業“特”“優”戰略,發揮冷涼氣候優勢,堅持園區引領,龍頭帶動,獎補推動,小雜糧、沙棘、中藥材、馬鈴薯、露地蔬菜(包括食用菌)、毛建草等一批種植產業不斷壯大、鏈條不斷完善,寧武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高原莜麥之鄉”稱號;大力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推進低熱值煤發電、熱電聯產、煤炭物流、裝備制造、固廢利用等煤轉化項目,華潤電廠、熱電聯產、煤機制造等一批項目已投入運營,環保煤炭物流園、德信環保建材項目正在建設中;深入實施“大蘆芽山”全域旅游戰略,完成了景區運營主體轉換,實施了蘆芽山沉浸式體驗地質博物館、汾河源頭保護修繕工程等一批項目;管涔山、蘆芽山美景多次被央視報道,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寧武縣各景區接待游客122萬人次,同比增長21%;收入5992萬元,同比增長28%。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構筑高質量發展新支撐。該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著力推進農業高效、鄉村宜居、農民增收;產業幫扶帶動作用明顯,農民人均收入超過萬元,脫貧人口收入達到1.4萬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7674.4萬元;教育幫扶、就業補助、醫療服務、危房改造、飲水保障等政策全面落實;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前已創建兩個精品示范村、22個提檔升級村。
堅持改革創新,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聚焦重大性、牽引性、標志性改革,向改革要活力、以人才增動能;順利完成黨政機構改革,設置黨委機關10個、政府部門26個,調整職責編制單位17個,縣級議事協調機構精簡規范到25個;深化營商環境3.0版改革,梳理優化5項“一件事一次辦”,推動“多窗申請”向“一窗受理”轉變;深化產業集聚區“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共計入駐園區企業59家;深化“雙招雙引”,與同濟大學、西南大學等名校簽約項目兩個,已建設基地5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改善和保障民生,拓展高質量發展新成效。先后實施東城區人民醫院、東城區小學、殯儀館、陽方溝水庫、“三個一號”旅游公路等民生工程,推進國道241東寨至石家莊段公路拓寬改造、縣城過境改線、恢河主干河道防洪及供水能力提升、朔黃鐵路小半徑曲線改造等一批工程項目建設,公共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教育質量顯著提升,基礎教育穩居全市第一方陣,實行了十二年一貫制全免費政策,走在了全市前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每年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近9000萬元,建立基層就業社保服務點220個。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品牌。主動扛起“兩河”源頭的首站首責,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投資23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先后治理火區2.4萬畝、水域38萬畝,治理草甸25萬畝,造林17.6萬畝,草地改良14萬畝,恢復耕地345畝,水源補給990畝,從根本上提升了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建成運營“一泓清水入黃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實施了20個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治理項目,汾河川胡屯、恢河梵王寺國考斷面平均水質都是Ⅱ類。(記者張志遠)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