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9/A6/C1/EDE9B47FDDA9622A83711F6D4CF_8A22855C_E8302.jpg)
綠意盎然的黃河河曲段。 本報記者 張存良攝
大河奔涌,九曲連環。萬里黃河,氣象萬千。
作為黃河入晉第一市,忻州區位臨近全國“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對接“北方防沙帶”,處于山西生態功能區的核心區,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流域生態安瀾的重要屏障,市域內黃河流經偏關、河曲、保德三縣,全長171公里。
近年來,全市上下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立足全流域大保護、大治理,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發展生態經濟,推動城鄉協同發展,集中力量打造了以偏關縣“兩灣一山”生態經濟林示范工程、河曲縣田巨峁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溝域治理工程、保德縣高地堎綜合治理工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用遒勁的“筆觸”揮毫潑墨,將黃河文章越“寫”越精彩——黃河流域整體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向前,沿黃百姓幸福感不斷提高。新時代的黃河協奏曲忻州篇章正激揚地響徹云霄,演奏出一段段嶄新樂章。
“保”字為先 筑牢生態屏障 以生態之“綠”促發展之“綠”
生態保護是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著力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繪就一幅黃河生態發展的新畫卷。
去年冬季,河曲縣黃河濕地公園內迎來大批候鳥,一群群天鵝和赤麻鴨、綠頭鴨等候鳥或悠閑游弋自在覓食,或三五成群嬉戲打鬧,或萬鳥齊飛形成巨大鳥浪,與冬日暖陽和清澈的湖面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據了解,該濕地公園分布有鳥類110余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遺鷗、白尾海雕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大天鵝、赤麻鴨、白琵鷺、紅隼等共14種。
哪里環境好,鳥兒最知道。鳥類的選擇,就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最好佐證。近年來,河曲縣以國家濕地公園創建為載體,加強縣城及周邊23公里沿黃生態保護,推動“河曲半島”實現更高水平的生態保護。同時,通過對黃河流域河曲段進行切片分塊,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全方位、一體化推進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特別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該縣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壩1426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73.36平方公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人工造林9.7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退耕還林3萬畝,全縣林地總面積達12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81%。
河曲的“變綠”并非孤例,與河曲縣一衣帶水的偏關縣也不斷努力講好“黃河故事”。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偏關,自古以來,風大多沙,十年九旱。為改變這一面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偏關縣打響造林綠化“全民戰”,1977年,全縣國土綠化率還不足4%,截至去年,已增長到48.6%。
近年來,偏關縣以打好黃河“幾字彎”治理攻堅戰為契機,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取得了治山增綠、涵水固沙的階段成效。依托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項目,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大景觀,在境內黃河沿岸的“兩灣一山”(老牛灣、乾坤灣、紫金山)營造了規模達12萬畝的生態景觀林,發展以杏樹為主的經濟林4.2萬畝,呈現出“荒山造林上規模、通道綠化出精品、鄉村綠化顯特色、經濟林發展見成效”的林業轉型發展新格局。
綠,是生態色,是幸福色,是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今的黃河流域,不僅有生態之“綠”,更有發展之“綠”。
“過去一刮風,到處是沙塵,有時白天在家也要點燈。現在好多了,山青水綠,旅游旺季游客很多。”偏關縣老牛灣景區附近的村民對當地生態改變深有感觸。如今,他們開民宿、辦農家樂,吃上了“生態飯”。
得益于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還有保德縣土崖塔鄉的喬家塔村和神樹梁村。近年來,這兩個村積極推進溝壑、坡地治理,擴大可種植面積,以晉西北地區現代生態果樹示范基地、山地有機蘋果種植示范園為定位,建設起保德縣土崖塔鄉百畝生態果園。2023年,果園全部掛果,初產蘋果2萬余斤,經山西農業大學專業團隊人員的包裝設計,蘋果冠名“喬老頭”品牌,每斤售價6元,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2萬元左右。同時在果園實施了林下作物200畝馬鈴薯育種項目,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4萬元左右。作為2022年省級特色產業示范項目,該項目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和農業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有機結合,成為了農業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保德標桿,有效地帶動了當地旅游發展,促進了農戶增收,推動了鄉村振興。
生態立業,文旅融合;久久為功,終成風景。如今,一片片綠意猶如繡在黃土溝壑上的精美圖畫,樹起了無字的綠色豐碑,以綠增景、用綠增產、靠綠增收,黃河流域由黃變綠的成功實踐,讓沿黃各縣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駕齊驅”,也折射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道理和實踐意義。
“治”字為要 凝聚治理合力 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作為全世界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啃下治理黃河這一塊“硬骨頭”,非一地一域之事,非一時一日之功,只有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堅持系統性思維,強化一盤棋意識,拿出釘釘子韌勁,才能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這一場硬仗。
針對河曲、保德、偏關沿黃三縣實際情況,我市高位謀劃,科學制定差別化措施,聚焦企業違規生產、道路揚塵污染、黃河支流排污、農村人居環境“六亂”等問題,堅持治河、治岸、治企、治村整體推進,上下游、干支流、水陸域一體謀劃,加強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凝聚治理合力,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在整治過程中,工業企業的污染防治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對此,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山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要求,按照“沿黃干線1公里先行地毯式推進,沿線10公里統籌縱深推動”的步驟,對河曲、保德、偏關三縣沿黃河流域范圍內260戶工業企業采取關停取締、停產整治、邊生產邊整治的三類措施予以分類處置,有效地推動眾多工業企業實現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
5月13日,在保德縣電石有限責任公司煙囪拆除現場,工作人員按照預定方案拉起警戒線,認真做好爆破前的準備工作。隨著指揮員在安全位置發出爆破指令,“轟”的一聲巨響,兩根筆直的煙囪從預定方向傾斜倒地。這座大工廠,為保德縣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曾經的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已經湮滅,只殘存隨意堆放的垃圾和一片荒蕪寂寥,逐漸成為影響周邊流域生態環境的“隱形殺手”。煙囪倒下,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過去,更意味著美好未來的開始。
曾經一度時期,對黃河流域礦山的無序開采和利用,導致地表大范圍的植被損壞、廢渣無序堆放、污水橫流,不僅影響周邊生態環境,還造成水土流失,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為此,我市對沿黃涉煤涉礦企業進行了大力整治,對黃河干流流經縣的22家煤礦企業,及黃河臨岸1公里范圍內的42家涉煤企業進行全面排查,依法取締3處非法儲售煤場,拆除不符合要求炭爐30余座,立案查處超核定產能生產煤礦3個,調整已設礦業權的晉能貓兒溝煤礦、晉神沙坪煤礦、神達梁家磧煤礦等8座煤礦礦界。同時,大力開展黃河流域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高標準推動煤炭洗選企業和儲售煤場整改,積極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目前,我市申報的總投資5.3億元的《山西省忻州市黃河“幾字彎”重點生態攻堅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在國家級競爭性評審中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
黃河流域重點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也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要環節。我市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的原則,制定溯源臺賬及“一口一策”整治方案,以實際行動管好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口”,同時在黃河各支流流域開展“清河底、整新坡、建新岸、植新綠”治理行動,多舉措推進生態保護恢復。
近日,記者來到洞溝河河道,看到河床寬闊平整、干凈整潔,河道石籠、護坡工程已經完成,河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了解,洞溝河途經河曲縣星佐村、前溝村、磁窯村、樊家溝村、河南村、河北村,面積約為67.86平方千米,河流長15.6千米。過去由于缺乏系統治理,河道淤泥堆積、排水不暢,不僅影響河道美觀,還存在著行洪安全隱患。今年5月份,洞溝河河道治理工程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河床整治、河道護坡整治、堤防堤角防沖加固一系列工程,顯著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有效保護了沿岸6個村莊3500余人和3000余畝耕地,也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洞溝河類似的情況并非少數。過去幾年,朱家川河保德縣楊家灣鎮支流段的河道淤堵現象十分嚴重,各種生活垃圾與工業垃圾的日積月累讓河道受阻。今年以來,保德縣出重拳,下狠手,給附近的中小河流清淤泥、修護堤、整河道,徹底讓朱家川河通暢起來。為了對河面進行及時有效的清潔,當地政府還在最短時間建成劉家畔渡口,組建了河面清漂作業船隊,開展全天候水域巡河,對黃河河面漂浮物進行地毯式打撈和清理,保障水清岸綠的河道景觀。
雨污管網是城市地下隱蔽工程,是城市水系統治理的關鍵所在,在緩解城市內澇、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等方面尤為重要。
連日來,在河曲縣向陽街片區雨污分流建設項目的施工現場,各類工程機械與施工人員相互配合,挖溝、鋪管、覆土回填,各司其職,忙而有序。施工負責人白雪巍說:“以前的雨污管道是合流的,容易造成淤堵,這次對雨污分流的路徑進行改造,不光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更改善了整個城市的水環境質量。”
據了解,河曲縣把雨污分流改造作為落實國家及省市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部署、增進群眾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對城區雨污分流及相關設施同步改造,鋪設新的管線,完善排水設施,疏通城市毛細血管,優化地下管網布局,讓污水、雨水“各行其道”,實現雨水入河、污水入廠,推動城市功能提檔升級、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讓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人”字為本 寫好民生答卷 讓生態治理造福于民
為更高標準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我市堅持以“千萬工程”為統攬,以沿黃、沿川3縣 72個村為重點,聚焦農村交通沿線、村莊街巷、農戶庭院、田間地頭等重點區域,徹底治理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六亂”問題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同步推動沿黃72個村改造提升,教育引導農民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建立鞏固整治成果的長效機制,打造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坪泉村是西口鎮的城中村之一,這里商鋪林立、人口密集,亂搭亂建、違章建筑較多,不僅影響村容村貌,也造成了安全隱患。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坪泉村從整治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等突出問題入手,組織人員進行全覆蓋排查,經過兩個多月的整治,如今的坪泉村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提升。“環境是一個地方的名片。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投資的時候,首先看中的就是當地環境,只有把環境衛生搞好了,產業發展才能夠越來越興旺。”坪泉村黨總支書記張月飛說。
夏日的清晨,清脆的蟬鳴聲喚醒寧靜的鄉村。走進舊縣鎮大王家墕村,綠油油的田野,寬敞平整的通村公路,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新鮮的空氣迎面而來,處處讓人心曠神怡。“改善村容村貌‘面子’的事情很重要,但轉變思想觀念‘里子’的事更關鍵。”大王家墕村黨支部書記周東說。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大王家墕村著力推進此項工作,第一階段就是加強宣傳動員,充分利用農村大喇叭、微信群、宣傳欄、文化墻等,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教育,營造人居環境整治人人參與的氛圍。村干部挨家挨戶進行宣傳,講政策,解疑惑,確保“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該村以道路沿線、田間地頭、村莊邊際、房前屋后、溝渠等部位為整治重點,全面做好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廢棄秸稈雜物的清理。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也紛紛參與到整治行動中來,主動清除房前屋后的垃圾雜草,為建設清潔美麗家園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自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村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村里的各項基礎設施修得都非常好,村莊的環境衛生有了明顯的提升,家家戶戶屋里屋外都收拾得很干凈。環境好了,干啥都心情愉悅。”該村村民李樹生說到村里環境的變化,臉上洋溢著幸福。
“我們村綠化之后,村內村外增添了許多漂亮的花木,房前屋后也更干凈整潔了,感覺空氣更清新了,生活更舒適了。”談到自己家門口的變化,樓子營鎮娘娘灘村村民辛胡椒高興地說。
除了坪泉村、大王家墕村、娘娘灘村,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不斷推進,我市更多的農村在悄然無息中變得更加生態宜居,村內有小公園,圍村有綠化帶,村邊有風景林。村莊綠化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長,映照初心。我市將賡續接力,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進一步放大綠色效應,匯聚生態力量,惠及人民群眾,把新時代“黃河故事”講得更動人、講得更精彩。記者 魏鵬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