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玫瑰花收獲的季節,神池縣八角鎮八角村的到村工作大學生幫助農戶進行采摘。 吳 杰攝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暮春時節,北方大地草木蔓發,萬物生長,生機勃勃。在這幅動人景象中,一些年輕的“后浪”成為涌動在忻州農村大地的別樣風景。
岢嵐縣宋長城腳下王家岔村,26歲的趙宇虹正謀劃著游樂場的擴建工程。去年在她的帶領下,游樂場成為了村子里新的經濟增長點。
神池縣大嚴備鄉王莊子村迎來新一輪的耕作時節,28歲的賈俊斌又跑在了田埂壟間,做起了耕地保護的普法宣傳員,也成為了村民農事活動的統計員。
靜樂縣娑婆鄉下陽寨村,38歲的高玉虹正為即將到來的五四青年節演講比賽做著準備。
……
昔日“孔雀東南飛”,今朝“青燕歸巢”。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各項決策部署,招聘大學生到村工作,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血液、播下了發展種子,使他們逐步成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力軍”。
用好政策:讓“青燕歸巢”
黃河岸畔的保德縣,梁峁起伏、溝壑縱橫,能夠走出閉塞的大山一度是當地年輕人的夢想,但徐阿嬌卻選擇了再次跳回“農門”。
已在義門鎮暖泉村工作了兩年的徐阿嬌大學畢業后曾在市里的一家公司有過一份工作,但在2022年看到“一村一名大學生”的招考信息后還是報了名,“既能用自己所學服務家鄉,而且有崗位有編制,也更安心?!比缃瘢彀稍诖謇锱芮懊螅缫殉蔀榇迕駛冃湃蔚摹靶」芗摇薄?/p>
自“鄉村振興萬人計劃”落實以來,在保德像徐阿嬌一樣在大學畢業后選擇“洄游”的不在少數。兩年來,全縣11個鄉鎮222個行政村都迎來了到村大學生。
“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是破解“人才如何下到基層、如何留在農村”難題的關鍵一招。近年來,我市主動入局,落筆破題,將“鄉村振興萬人計劃”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和干部隊伍建設規劃,拿出寶貴的編制資源,出臺管理辦法,吸引大學生到村工作。
“小馬書記可是我們看著成長起來的,別看年紀小,帶領鄉親們干事致富的本領可不小?!痹卺硩箍h宋家溝鎮黃道川村,馬艷茹成了村民們掛在嘴邊的“小馬書記”。畢業于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馬艷茹曾在昆明工作過兩年,后來在“鄉村振興萬人計劃”的感召下回到了家鄉。如今,她已蛻變成了村子里的“當家人”,成為黃道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讓有為者更有位!全市較早推動“鄉村振興萬人計劃”的岢嵐縣為到村大學生開出的條件更具含“金”量。不僅明確到村大學生參照鄉鎮事業人員有關政策發放工資薪酬,落實收入高于縣直機關同職級人員20%以上的要求,而且還加大在到村工作大學生群體中發展黨員、評優評先、提拔重用的比例。目前,全縣已先后吸納42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73人進入村“兩委”班子,8人實現了“一肩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近年來,我市完善《到村工作大學生管理辦法(試行)》,全力做好“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后半篇文章,及時補齊空崗,確保每村至少有一名大學生,安排實質性崗位,已推動2741名大學生到村工作,實現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全覆蓋。
用足舞臺:讓“千里馬”競相奔騰
“請黨放心,振‘忻’有我。請黨放心,振‘忻’有我?!?023年7月7日,我市招聘到村工作大學生風采展示活動在忻州古城成功舉辦。全場到村工作大學生共同起立表演的合誦節目《請黨放心,振“忻”有我》慷慨激昂,震撼人心。
燈光絢爛、表演精彩的舞臺背后是到村工作大學生扎根鄉土、干事奮斗的廣闊舞臺。
最近,忻府區奇村鎮金村的到村工作大學生郭佳敏又鉆到了大棚里做起了木耳的“小保姆”。眼下正是木耳菌棒掛袋的時節,她對菌棒生長的溫度濕度格外注意,全程監督管理,為黑木耳菌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畢業于長安大學的郭佳敏是土生土長的奇村人,2022年通過專項招聘成為忻府區奇村鎮金村的一名到村工作大學生。到村后,郭佳敏大量走訪,積極參加培訓活動,立足村子實際與村“兩委”一同謀劃發展木耳種植。去年,首批木耳上市就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余元,還帶動村里15個困難家庭勞動力增收。
大學生扎根農村首要是了解農村。如何讓到村工作大學生在廣袤大地上有所作為,忻府區充分利用安全生產實訓基地、社區實訓基地等培訓資源,組織到村工作大學生開展工作實操、業務實訓,不斷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和實用技能。
“村里有了好管家,不愁村里不變化?!蔽逭h孫家坪鄉的崔家村近年來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昂霉芗摇敝傅恼堑酱骞ぷ鞔髮W生管曄。管曄在擔任崔家村黨支部書記助理之外,還是村子里的報賬員。近年來,她不僅協助村“兩委”將村集體資產按照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到戶類資產進行分類統計,建立扶貧資產臺賬,做到底清數明,而且還引導村民成立種植合作社,通過規?;?、標準化、無公害化種植管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然而初到農村之時,管曄卻不知從何下手,工作一時陷入僵局。五寨縣針對這一情況建立到村工作大學生走訪制度,在掌握識別的基礎上,選派綜合素質較好、工作表現突出的優秀到村工作大學生參加省、市示范培訓班。各鄉鎮黨委安排班子成員、站所業務骨干、村黨組織書記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幫帶,培養到村工作大學生擔任村級報賬員、網格員、監督員、信息員,盡快成長為政治可靠、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青年人才。
子干村是原平市傳統農業大村。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劉慧存到村后,圍繞村子特色,不僅和村“兩委”班子擬定了集中連片流轉種植山東大蔥和色素辣椒的發展規劃,還當起了劉子干烈士紀念館的講解員,助推鄉村文旅產業全面提檔升級。
劉慧存在子干村的“年輕有為”得益于原平市對到村工作大學生的全要素激勵保障機制。原平市從涉農資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引導到村工作大學生全程參與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謀劃、申報和實施,同時積極搭建展銷平臺,培養鄉村產業發展的“經紀人”,還搭建推介平臺,培養鄉村旅游發展的“代言人”,鼓勵支持到村工作大學生深度挖掘本土旅游資源,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振興。
代縣則大力實施到村工作大學生產業扶持計劃。通過實施“青苗工程”,為到村任職大學生發展集體經濟產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技能傳授和資源傾斜,確保到村工作大學生創業項目落地發展。
搭平臺、建舞臺、架梯臺,隨著各地支持政策的紛紛落地,忻州大地上青春滾燙:大山“鴿王”周之超、“車間主任”劉慧芳、香瓜推銷員邢毅斌、村民“好閨女”馬艷茹、致富“錘子”郭晉超、好管家管曄、數字鄉村治理平臺“操盤手”卜江濤、“VR飛船”領航員辛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和動人的事跡,正成為“青年實踐與鄉村振興”互相賦能的鮮活樣本。
用優機制:讓人才“如魚得水”
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的陳玥如在順利考取五寨到村工作大學生后,就獲得了一份“崗位套餐”:一臺電腦、一張辦公桌、一間宿舍、一日工作餐、一套黨報黨刊、一份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這是五寨縣為陳玥如返鄉送上的“見面禮”,也是為107個到村工作大學生送上的關懷。五寨縣加大財政投入,積極推動“六個一”保障機制落實,為到村工作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讓他們安心扎根。
既要把“燕”引回來,更要讓“燕”留下來。我市不僅通過打好“鄉情牌”“事業牌”讓到村工作大學生欣然而至,還打好“機制牌”讓到村工作大學生扎根成長。
偏關縣為消除到村工作大學生的“本領恐慌”,建立“3+1”聯系培養幫帶機制,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他們在農村基層全面鍛煉、健康成長。定襄縣則設立“成長檔案”,從履職、業績、守紀、考核4個方面和21個項目設立積分臺賬,推動到村工作大學生的日常管理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神池縣每年舉辦一次“相約神池·筑夢未來”聯誼活動,為青年人才牽線搭橋、落巢筑夢。市委組織部還創新編發《忻生報》,鼓勵到村工作大學生分享心得、暢談感悟、展示風采,樹立典型、形成示范,每落一“石”,便可激起“千重浪”,進一步激發廣大到村工作大學生融入基層、扎根奉獻的工作熱情。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從注重突出政策到推進便捷舉措,從重視職業發展到關注生活成長,干貨十足、誠意滿滿的保障機制為我市到村工作大學生提供了豐沃的成長土壤。訪農戶、做家訪、走田埂、爬山梁,在日復一日的時間積累中,廣大青年正逐漸成長為能說“群眾話”、會干“基層活”、富有“農村味”、切準“民生脈”的農村發展“領頭雁”。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在新的征程上,越來越多的到村工作大學生正在火熱的基層實踐中成長成才,以熱愛和奉獻書寫“吾心安處是吾鄉”的大美情懷,為鄉村振興和我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記者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