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態文明之基。黃河以僅占全國2%的水資源總量,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從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看,黃河流域屬于資源型缺水流域,2018年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問題的癥結在于用水總量大且用水方式仍然粗放。其中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64.19%,超全國平均水平;用水效率總體不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用水方面,2018年黃河流域用水量185.8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14.62%,總量逐步下降但效率仍有提升空間。生活用水方面,用水總量持續上升且首次超過工業用水,已成為地區用水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在實踐中如何精打細算,用好黃河水?筆者認為,必須奏響黃河流域節水大合唱,農業、工業和生活的用水工作必須以落實“節水優先”的要求為切入點和落腳點,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強化系統治理,推進黃河全流域大治理。黃河流域涉及面積廣大,各地情況復雜多樣、各不相同,上中下游的治理方法不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要有所側重和取舍。黃河流域作為一個整體,要做好跨地區、跨行業之間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增加有效供給,讓水資源流向效益高的地方。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推動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水資源利用工作全面推進。因此,實際節水過程中要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花大功夫下大力氣進行全流域的大治理,解決黃河流域各地水量時間、空間上分布的不均。
具體而言,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等國家公園為重點,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建立一批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加強其涵養水源的功能。中游要做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河套平原、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沿岸能源、化工企業要減少污染,讓黃河變成人民群眾的“幸福河”。下游的黃河三角洲要積極發展節水產業,同時做好生態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流域內一些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和河道灘區,可以將人口轉移到條件好的地方。這樣既可以減少生態脆弱區的人為干擾,也可以提高整個黃河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效率。
二是在做好節流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做到“開源”。黃河流域水資源十分缺乏,要想讓水資源節約工作出實效,首先要做好“總量控制”。守好“水生態紅線”這條生命線,將未來社會各類發展規劃與水資源環境相適應。重點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使用率,將節水作為各地區項目審批的決定性條件,對高耗水的項目一律不予批準。
同時,推動各地區探索合理的再生水利用途徑,開展西部地區苦咸水、高氟水等非常規水的淡化、改良工程。積極探索水權交易試點,搭建交易平臺,盤活全流域內的水資源。“十四五”期間要集中開工建設一批節水供水特大工程,切實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將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并滿足流域人民的正常需要和訴求。
三是建立監管機制,推動“節水優先”落地見效。相關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建立長效機制,把“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要求落實到黃河流域水資源監管過程中。盡快培養和建立一批思想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監管隊伍,進行嚴格的取用水監督管理,健全監測體系,提升監測能力,盡快實現流域內監測全覆蓋。
有關部門要加強跨地區、跨流域間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執法,加強溝通協調機制,及時獲取第一手的情況。把嚴格監管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節水優先”落地見效。對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根據需求進行合理分配,一旦確定用途后嚴禁挪作他用。對納入取水管理的用水, 通過抽查、暗訪等多種方式進行監督。對于超過分配用水指標的增量用水,要嚴格進行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審批,得到審批后才能取用水源。對于未經審批私自取用的現象,要以問題為導向,做到發現一起就整改一起。政府部門要做到不能失位,確保每一滴水都得到合理利用,嚴格遏制不合理的用水行為。(來源:《中國環境報》 劉永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