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已滿3個月,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宣布,7月份北京市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噸,增長4倍,較5月增長137%。此外,其他垃圾日清運量下降的良好態勢也得到了鞏固。隨著垃圾分類在各地進一步落實,我國垃圾處理相關企業數據也隨之增長。
山東江蘇河北排名前三
注冊量10年增長18倍
2020年是我國垃圾分類政策落地的關鍵期。自去年上海實施“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北京、廣州、杭州、重慶、深圳等多個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也悄然提速。
與此同時,我國垃圾分類處理產業也站到了“風口”下,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與垃圾分類處理相關的在業、存續企業一共有42.4萬家。其中山東省以4.9萬家位居第一,江蘇、河北位列二三位,企業數量分別為3.7萬家和3.6萬家。
垃圾分類政策,不僅意味著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著新的市場,相關產業鏈分為前端分類投放、中端收集轉運以及后端處理處置。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消費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攀升,與垃圾處理相關的企業數量也在逐年增長。
企查查數據顯示,過去10年來我國垃圾分類處理相關的企業注冊量不斷增長,2010年的注冊量是0.6萬家,此后年注冊量穩步增長,2018年注冊量達到7.4萬家,2019年的注冊量為11.3萬家,同比增長52.7%。相比10年前,年注冊量增長了18倍。2020年1月至7月,我國垃圾分類處理相關的企業注冊量為7.5萬家,同比增長25%。其中,在經歷了2月份0.2萬家的低谷后,3月份開始,注冊量顯著增長,3月-7月份注冊量均保持在1.2萬家以上。
超3成注冊資本低于100萬元
垃圾分類市場廣闊
從注冊資本分布來看,根據企查查披露的數據,垃圾分類相關的企業注冊資本分布在100萬元以內最多,占比34%,其次是分布在100萬元-500萬元之間,占比25%,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占比19%。
相關報道顯示,這些企業較為平均地分布在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其中批發和零售業的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占比超過23%。其次為建筑業、制造業以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隨著各大城市接連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國正在逐步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按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如今,伴隨著“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化,依托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垃圾分類迎來了“電動化”、“智能化”的創新革命,垃圾分類產業也在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此前安信證券有關研究報告測算,到2020年垃圾分類服務全國市場規模超過610億元。從長遠看,隨著垃圾分類從46個重點城市向全國30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推進,生活垃圾集運、分類、回收處理等專業設備的需求空間會越來越廣闊,相關企業將迎來逐步發展的機會。(來源:《中國環境報》 喬建華)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