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和美國圣母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針對這一謎題展開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人員發現,熱帶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樹木葉片的化學物質多樣性,以及植食性昆蟲選擇壓力有密切關系。這一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
研究生物相互作用
一般來說,相較于高緯度溫帶地區,低緯度熱帶地區擁有更多物種數量,尤其是樹木種類更為豐富。樹種豐富度呈現隨緯度降低而單調遞增的趨勢。
因此,在植物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界存在一個提出已久但未得到充分驗證的假說,即熱帶地區生物間的相互作用在產生和維護物種多樣性方面,起到了比溫帶地區更為重要的作用。
“這一假說的核心預測是,與溫帶植物相比,熱帶植物承受著更大的食草動物壓力,在群落內和群落間具有更高的植物化學物質多樣性。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因為熱帶植物面臨被食草動物啃食的更大風險,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演化出更多種類。”論文通訊作者、版納植物園研究員楊潔解釋,想驗證這個假說,首先要研究清楚植物群落中植物化學物質多樣性與食草動物選擇壓力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盡管我們對生物相互作用在塑造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分布格局上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認識,但許多基礎理論預測仍待驗證。”論文第一作者,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已出站博士后孫露介紹。
在熱帶地區,植食性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很多,只取食特定類群植物的專食性昆蟲比例也就相對較高。因此,在熱帶地區,諸多植物面臨著植食性昆蟲啃食的更大壓力。
那么,熱帶地區的樹種是否會因此產出結構各異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是否會在森林內部和各區域間形成更多樣化的分布?同時,在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下,植物體內的代謝產物,是否會迅速演變?其演變是否具有極高不穩定性?對這些問題,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致力于通過新的研究手段尋找答案。
解析生態適應策略
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牽頭,跨越西雙版納熱帶、哀牢山亞熱帶和玉龍雪山亞高山溫帶三大地理區域,建立了云南省跨氣候帶海拔梯度森林樣方研究平臺。
楊潔帶領的團隊,在該研究平臺的基礎上,利用非靶向代謝組學技術測定樹種葉片代謝產物組成,通過比較代謝組學、多樣性指數、系統發育比較分析等方法,組織開展群落水平上樹種化學物質多樣性沿環境梯度的分布規律研究。
研究團隊還在3個不同海拔、氣候類型的區域,劃出相同面積的森林群落樣方,探究樹種葉片化學物質多樣性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與植食性昆蟲選擇壓力的相關性。
“我們發現,熱帶、亞熱帶和亞高山溫帶3個氣候區域的樹種葉片,在代謝產物組成上存在顯著差異。”楊潔說,熱帶區域的樹種葉片化學生態位空間明顯高于亞熱帶和亞高山地區。化學生態位空間像是每個物種在自然界中的“化學身份證”和“生活空間”的結合體。化學生態位空間越高意味著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具有更高的化學多樣性、更強的資源利用能力、更大的生存機會。研究發現,熱帶地區樣方間的樹種葉片代謝產物組成差異性要顯著高于模型預期值。和亞熱帶、溫帶相比,熱帶樹種代謝物多樣性更高。研究人員推測,熱帶地區樹種葉片代謝產物的快速變化和高度差異性,可能是熱帶地區樹種高化學物質多樣性的關鍵來源。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研究了60個樹木群落的植物化學物質多樣性和植食性昆蟲選擇壓力的關系。“相比其他氣候區域,熱帶地區樹種面臨的植食性昆蟲選擇壓力更大,具體表現為更高的植食率和食性更為專一的昆蟲比例。”孫露進一步說,在熱帶雨林的群落水平上,蟲食率可高達13%,甚至在某些特定植物上高達26.7%;而在溫帶針葉林的群落水平上,蟲食率整體僅為0.65%左右。這表明,在產生和維持熱帶地區樹木多樣性方面,生物間的協同互作關系可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一研究結果不僅為驗證假說提供了大量證據,也為理解植物的生態適應策略打開了新視角,加深了對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的理解。(趙漢斌)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