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黨史是村史的靈魂,想不到小小的一座村史館,竟然拉近了黨員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定襄縣南王鄉官莊村黨支部書記李俊偉站在新近落成的村史館展廳里感慨萬千。
“重點打造官莊村情村史”是2020年南王鄉黨建工作八大任務之一,同樣是落實縣委組織部“全力推行農村黨支部‘四推一促’基礎建設”的工作重點。今年7月,該鄉黨委負責人親自掛帥,多次深入官莊村實地調研,與村黨支部及村“兩委”成員密切配合,認真聽取黨員干部及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采取“鄉村自籌、村民捐助、社會參與、縣鄉補貼”的方式,充分發揮耕讀故土的賢人志士與熱愛家鄉、反哺桑梓的企業家等新鄉賢的引領作用,在企業家鄭西昌、管健等人的大力資助下,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一座史料詳實、布局典雅、脈絡清晰、功能齊全的村史館出現在官莊村北的公路邊,成為開展黨員活動及青少年紅色教育的主要陣地。
把黨建工作融入到鄉村文化中。習近平總書記講:“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歷史,一部包羅萬象的村史蘊藏著豐富的鄉村文化,可以有效提升黨員群眾的文化自信,并培育他們對家鄉的親和力與認同感。南王鄉黨委堅持把村史館建設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不僅號召村民廣泛參與到收集整理村史資料的活動中,而且通過老物件的征集,在館內陳列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等實物,讓黨員群眾重溫了一次鄉村大歷史,對鄉村傳統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把黨性教育深入到革命歷史記憶中。戰爭年代,官莊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和民兵武裝同日偽軍展開頑強的敵后斗爭,被根據地授予“抗日模范村黨支部”榮譽;新中國成立之初,村黨支部組織起全縣第一個互助組……從1936年官莊村組建第一個黨小組,1942年建立第一個黨支部開始,一路風雨兼程發展到今天,這個僅有2000多人口的村莊,曾經涌現出鄭丙來、周銀章、侯還燈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他們為民族解放和祖國建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成為新時期共產黨員最具說服力的黨史讀本。村史館的圖板以時間順序把不同時期黨支部組織和發動黨員群眾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的光輝歷程,以“革命之莊”為題呈現出來,從而激勵黨員干部繼續發揚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并通過一脈相承的黨史教育,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
把黨員群眾凝聚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通過村史館的建設,不僅給黨員干部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工作的平臺,時刻提醒大家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通過全民參與的方式,廣泛凝聚村民及社會各階層力量投入鄉村振興。今年,官莊村“兩委”積極配合縣農委開鑿11眼深水井(已完成5眼),逐步解決村民灌溉難問題;同時大力扶持村民建起兩個養牛場,村集體收入也首次突破16萬元大關。(王辰君)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