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認為,研究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是探索包括生命起源和地球演化在內的重大科學問題的必然要求,而進入大洋深淵開展科考并獲得科學研究樣本是深入推進相關研究、做出原始和基礎性貢獻的重要條件和優勢。
然而,深海與陸地環境大相徑庭,要進入海底,需克服巨大的壓力。
300米是世界大多數潛艇的極限深度,在300米的深海里,潛水員要承受31個大氣壓,比在陸地上多30個大氣壓,相當于人體每平方厘米要承受約30公斤力的壓力。潛水員在這種壓力下,就會像被擠壓住了一樣,感覺骨頭與骨頭貼得很緊,就連抬手、動腳這樣簡單的動作都會很費力。
![](/__local/3/9C/6F/8BAA7146FF479FFF27B37CD85DE_00E6AA74_3DBFD.png)
而且隨著下潛深度增大,人所承受的海水壓力也會越來越大。每下潛10米,人體承受的壓力便增加1個大氣壓。
全球海底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人稱“地球第四極”,其最深處約1.1萬米,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疊加華山的海拔高度,其水壓更是接近1100個大氣壓,這個壓強足以將一輛坦克壓扁。
人們常開玩笑說“壓力山大”,假如我們以泰山為例來估計一下,泰山主峰1450米高,以巖石密度為水的三倍計算,則被壓在山底下需要承受來自山體的壓強為400多個大氣壓。那1100個大氣壓的壓強就可想而知了,它相當于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輛小轎車的重量,相當于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1-07/25/1310085908_16272608984331n.png)
這時,我們就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因為在已知的生物中,有很多抗壓高手,它們生活在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海底。這些魚類的生存之道就是借助壓差流通機制,讓體內的壓力與外界的海水壓力之間形成平衡。但如果把它們遷移至淺海,它們將會爆炸、死亡。
本文由山東省威海市鳳林學校二級教師劉歡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