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來,從賀六十九到苗二滿紅,從王海元到苗混瞞,河曲縣相繼涌現出一個又一個風采卓絕的治河英雄,樹起一座又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從荒山造林到小流域治理,從整溝治理再到綜合開發、系統整治,河曲人民總能汲取時代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創新和優化治河模式,這些模式曾經在全市、全省、全國得到推廣,發揮了“以點帶面”的示范引領作用。
進入新時代,河曲縣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擔當在河曲大地奏響了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河大合唱”,一曲舊社會“走西口”的悲歌變奏成為一曲艱苦奮斗的壯歌、繁榮發展的歡歌。這是一場更加聲勢浩大、更加波瀾壯闊的治山治水攻堅戰。
歲月不居,長河奔流。河曲縣幾代人接力治河70載,淬練出戰天斗地、勇于創新,接續奮斗、久久為功的治河精神,在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黃土地上創造了奇跡,建立了功勛;將一個水土流失嚴重、十年九不收的貧瘠之地改造成黃河岸畔的“生態明珠”。我們認為,這樣的治河歷程值得認真總結,這樣的奮斗精神值得大力弘揚。本報今日推出長篇通訊《大河奔流歌未央》,就是要廣泛宣傳這種精神。我們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忻州篇章的偉大實踐中尤其需要這種敢為人先、苦干實干的精神,要讓這種奮斗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