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化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近日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11月24日新華社)
算法,聽起來好像離公眾的生活有點遠,但在網絡空間中,它其實無處不在。打開購物軟件,首頁推薦的商品剛好戳中你的審美;登錄論壇,相關話題總能引起你的共鳴;想要去某地旅行,App馬上為你推送當地酒店攻略……
面對這些司空見慣的大數據推送,一些人認為這是數智賦能帶來的“貼心”服務,常用“大數據最懂我”進行調侃。但若是這種“懂”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關聯,如此“貼心”不免令人心寒。
事實上,隨著算法機制的不斷升級,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著實不小。當前已有研究表明,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會在內容推薦上更傾向于娛樂化內容,從而壓縮了公眾獲取新聞資訊的空間,而這或許只是“信息繭房”的冰山一角。根據對用戶畫像的深入側寫,算法對不同性別、年齡、生活背景的用戶的信息推薦各不相同。當我們以為是在廣闊的互聯網海域中暢游時,很有可能是在熟悉的“一畝三分地”中打轉兒。
與此同時,大數據“殺熟”更是讓人防不勝防——明明是某平臺的忠實用戶,卻要在消費時比其他人多交一點“感情費”,不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損,也直接影響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此外,算法對勞動者的“拿捏”更集中體現在外賣、快遞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臨沂大學文學院邢斌老師在《2022年冬,我在臨沂城送外賣》一文中生動描繪,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外賣派單系統變得異常精準,即便騎手全力以赴,也只能在算法不斷調整的“及格”邊緣徘徊。
如今,“專項行動”的推出,精準聚焦于幾大核心議題,如同質化推送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縱干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等,其根本目的是規制算法對個人數據的無限竊取和使用,引導算法向善,構筑更加堅固的算法安全防線。可以說,此舉不僅是對群眾關切的回應,也是對網絡文明建設的堅定守護。必須認識到,算法本身只是一種技術工具,其正面或負面效應,全然取決于使用者的操作意圖。“專項行動”瞄準突出問題,劍指企業進行對照整改,既是對合規經營的善意提醒,也是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嚴厲警示。接下來,各大互聯網企業應刀刃向內,主動對標檢查、及時整改,將好技術用對地方,讓大數據在合理合規的邊界內,當好用戶的“貼心人”。(劉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