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鼠頭鴨脖”到“發霉蛋糕”,再到近日的“臭肉風波”,學校食品安全事件引發公眾強烈關注,也為全社會敲響警鐘,守護師生“舌尖上的安全”,須臾不可放松。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關于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校園食品安全,關系著每一位學生的身體健康,牽動著千家萬戶最敏感的神經,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各部門齊抓共管、協同共治,并于2019年出臺了《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校園食品安全形勢得到穩步提升。盡管如此,校園食品安全陣地仍屢有失守,與廣大群眾和師生家長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筑牢校園食品安全防線,必須“嚴”字當頭。要堅持源頭嚴防,把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口,確保食材原料新鮮、安全、可追溯;要堅持過程嚴管,加快智慧賦能,持續推進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發揮好學校“膳委會”“校長陪餐”等監督效能;要堅持違法嚴懲,對敢于觸碰食品安全底線的行為零容忍、下重拳。預防永遠勝于治療。圍繞承包、采購、貯存、加工、配送等關鍵環節,只有壓實“責任鏈”、提高“透明度”,才能守牢“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食品安全大于天。學校食堂、集中配餐都是民生工程、良心工程,要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下大力氣將學校食堂打造成為管理最嚴格、飲食最安全的地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營養。
陳力方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