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重陽節,在我國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銀發一族”的養老生活正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關系著家庭的幸福感,更是整個社會的民生大事。調查顯示,基于“原居安老”的文化習慣,我國九成以上的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社區公共養老服務工作壓力不小。如何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合口又實惠的三餐?看病就醫、上門照料如何更加高效便捷?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又該如何協調各方利益,讓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能享受“上下樓自由”?這個角度上,“重陽”的意義除了敬老尊賢、傳承孝道,更重要的還是引導社會關注老年群體生活的實際困難,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
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完善養老服務的重點何在?破題關鍵在于,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聽聽老年人的想法和意見。就拿吃飯這件“頭等大事”來說,如今北京許多社區相繼開設老年餐桌,解決了不少獨居老人的吃飯難題。而用餐老人身體狀況、飲食習慣各異,有人能主動到驛站就餐,有人則期待送餐上門等“附加”服務。為此,不少老年餐桌上線定制化服務,盡可能滿足多元就餐需求。再如,北京有社區將居民家中家庭電話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可一鍵呼叫社區居委會、養老驛站、老人子女或其他自定義的聯系人。許多老人玩不轉智能手機,把他們熟悉的座機改造得更加簡單易操作,為老年群體提供與外界交流之便,可謂改到了點子上。沿著這樣的思路,在出行、休閑、就醫等諸多方面真正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方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養老服務事無巨細,其實施質量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達494.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經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當前占據主體的初老群體,大部分還有自理能力,也能夠照料他人,當他們逐漸步入高齡,才是壓力逐漸顯現的時候,尤須未雨綢繆。這一方面,北京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從推進建設社區養老助餐網絡,到大力發展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再到布局百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政策正逐漸打通居家養老的“最后一百米”。據悉,今年年底前,北京還將實現每區至少有一家康復醫院、一家老年護理中心、一家安寧療護中心,將更多資源向“老老人”聚焦。期待各方盤活資源、增加供給,瞄準老年群體所需所盼精準發力,將養老服務一步一步落到實處。
“九”有長久、久遠之意,“九月初九”中更包含著歲月靜好、福壽綿長的文化隱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子女盡心、政策支持、社會發力,支撐起“銀發一族”的幸福晚年,提升的是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暖的是所有人的心。(高源)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