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24日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某男子3個月用醫保買了15年的藥,轉手倒賣給藥販子;以王某為首的詐騙團伙,利用他人醫保卡分批次、分劑量配取藥品,案發時被查出近30噸藥品……近日,記者調查發現,醫保騙保呈現出新特點。一條由“職業開藥人”、藥販子、藥店、診所勾連起來的“回流藥”黑色產業鏈正侵蝕著國家醫保基金。
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2023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醫保騙保犯罪案件共計1213件,案件數量逐年增長且增幅較大。而從以上報道的相關典型案例來看,當下,“醫保藥”流失也是漏洞巨大,騙保犯罪已經呈現點多、面廣、職業化傾向,形成收卡、醫保開藥、收藥、銷售醫藥機構、購藥患者“一條龍”完整產業鏈,各環節涉及的行為人、參保人、收藥人、醫藥機構均屬于共益者,共同侵蝕醫?;?,損害全體參保人的利益,給國家和人民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同時,“回流藥”脫離正規流通監管環節,也增加了藥品安全隱患,危害不可小覷。
“回流藥”之所以廣泛存在,與不法分子十分狡猾,部分患者逐利心強、法治意識淡薄有著密切關系。比如,收購“回流藥”瞄準的多為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這些人實際上長期需要用藥,有的要求醫生開最大用藥量,或者針對同一病癥開多種藥品,不僅使“醫保藥”倒賣成為可能,而且還通過相互“掩護”,讓騙保行為很難發現。
當前患者報銷范圍越來越大,報銷比例越來越高,給醫保監管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也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醫保、醫療、醫藥統一高效的政策協同、信息聯通、監管聯動機制。無論如何,別讓“醫保藥”變成“回流藥”,守牢醫保“救命錢”,必要且緊迫。為此,必須用好監管“大數據”,久久為功。
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要與時俱進,加強對醫保使用的審核和監督,建立健全信息化追溯體系,利用互聯網等科學技術手段,甄別參保人員參與騙保情況,實現對醫保體系運行狀況的更精準掌握,降低信息不對稱局面,防堵醫保管理漏洞。同時,也要創造更好的監督舉報條件,擴大多元化監督力量,鼓勵內部人“吹哨”,并對有關騙保人員加大處罰力度,讓那些妄圖鉆空子的人無處遁形,助力壓縮騙??臻g。
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醫保騙保行為的認識,增強法治意識,讓廣大民眾明白醫保騙保除了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也會對自己的醫療保障產生不利影響,還可能因為藥品安全問題有損身體健康,從而自覺不向藥販子隨意買賣“回流藥”,共同維護藥品安全。
總之,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和輿論壓力,才能有效遏制醫保騙保行為的發生,維護醫?;鸢踩€定,為人民健康福祉添磚加瓦,為社會和諧穩定保駕護航。(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曹燦輝)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