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新征程上,必須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堅持用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進程中起步,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發展之路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代必須堅持的硬道理。同時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等等。
如何破解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切中肯綮,“歸結起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
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是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使改革精準對接高質量發展所需,就是要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導向作用,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具體而言,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比如,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披沙揀金,選其要者。改革既要突出戰略性、前瞻性,又要注重針對性、可操作性。須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扎實推動人民群眾和企業可感可及的改革,讓改革成色更足、改革味更濃。
對山西而言,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是推動轉型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抓轉型,勉勵我們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使改革精準對接山西高質量發展所需,必須堅定向新而行,錨定新質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重點在科技創新、新型工業化、新型能源體系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堅定向效而行,以政府效能的提升促進經營主體效益的提升;堅定向綠而行,持續加強“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保護,打好“一泓清水入黃河”污染防治攻堅戰。其中,舉全省之力高水平打造“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全國首創推出為工商戶企業提供免費保險保障的“惠商保”項目,出臺全國首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地方性法規……這些無一不是“點上突破”的有益探索。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讓發展的步伐走得更堅實、更有力量、更見神采、更顯底氣,需要繼續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激活力,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新局面。
陳力方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