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不完,根本忙不完。”時值暑假,不少大學生回到老家,結果成了一刻不得閑的“紅人”——有的幫村里老人改話費套餐、調手機字號,有的埋頭維修小家電、回答育種事宜,還有的發揮藝術專業特長為村里打造手繪彩虹墻。
青春洋溢的忙碌身影,讓寧靜的鄉村頓時熱鬧起來。其實,這只是年輕人用知識反哺家鄉的一個瞬間。這些年,不只是大學生,也不止于寒暑假,越來越多的游子懷著一份眷念,在學習知識、拓展眼界后,選擇回到故土發光發熱。他們當村官、開書店、賣特產,開發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特色農業,為鄉村生活打開更多年輕樣態。伴隨這群年輕人的腳步,不僅村里的老人們離現代生活更近了,新技術新思維也迅速來到田間地頭。他們敢嘗試、敢創新、敢行動,用青春的眼光與活力,加速著新業態、新模式在大江南北涌動。
學有所成、反哺家鄉,中國人自古便有深厚的鄉土情結。當自己習以為常的操作被贊為“獨門絕技”,當自己的舉手之勞解決了長輩的“老大難”問題,當被夸“書沒白讀”,其中除了潺潺情感的流動,無形之中也傳遞出一個信號——鄉村呼喚這樣的“年輕態”。無論是大學生“兼職”育苗師教授種植知識,還是手把手復原老人的舊日黑白時光,無論是進軍直播帶貨領域,還是開發休閑旅游產業……只要有心,總能找到自身興趣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讓所學所知釋放最大發展能量。俯下身、沉下心來一件件事做好,就能走進鄉土中國深處,與家鄉共同成長。
學得文武藝,不忘桑梓情。歸鄉的年輕人,是一筆寶貴資源,值得倍加珍惜。激發并保護這份熱情,除了依賴個體的情懷,也離不開社會全方位的支持。必須看到,今天的年輕人有沖勁但有時也缺耐心,有知識但有時也缺經驗。一些大學生長年在外求學工作,對家鄉很可能熟悉又陌生,“歸鄉路”上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挑戰。
幫扶無拘大小,短期如社會實踐、假期調研等,對接鄉村大可以多提供樣本,前期做好村民溝通工作,提高調研效率等;長期如回鄉創業,當地理應在人才引進、福利待遇、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出實招好招,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不僅給予他們充分的社會認可,還給出實打實的政策利好,才能讓年輕人愿意來、留得下、干得開。
以青春之名,赴家鄉之約。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盡情釋放光與熱,青春將綻放最美的模樣,鄉村也將更加生機勃勃。(田聞之)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