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會議指出,要從全局高度認識和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是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必然之選。那么,當前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從何處發力?
首先,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實融合”概念已提出多年。應當看到,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并非對立和替代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提供堅實根基和廣闊空間,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數實融合,要做到全方位融合、全周期融合,促進數字技術的影響與研發、生產、銷售、售后、管理等經濟價值創造活動的全周期融合,重塑價值創造過程。
其次,持續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協同完善數據基礎制度和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必要物質基礎和關鍵支撐。當前,我國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相較于發達國家仍有明顯差距,要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規模化部署和產業化應用。在政策方面,要通過各項政策的積極引導,營造適應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環境。
再次,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數據被視為新時代的“石油”。以數據要素為核心引擎推動數字經濟深化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迫切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務之一。當前,我國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及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善,數據市場發育尚不充分,制約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未來要積極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一方面,要細化行業數據分類分級標準制定,努力打破技術和協議壁壘,形成完整貫通的數據鏈,提升數據供給質量;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權屬界定、價值評估、流通交易、共享利用等數據治理創新實踐,促進數據匯聚整合、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提升企業管理、運用、開發數據的能力。
最后,提升平臺企業創新能力,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今,平臺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拓展平臺經濟融合傳統產業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平臺經濟賦能千行百業的效益和價值,對構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頭部平臺企業的研發投入持續領先,但是平臺企業由于商業模式創新的資本回報率遠高于核心技術創新,易造成“重市場輕研發”傾向。為此,下一步,應該在政策上加以引導,更好發揮平臺的市場和數據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關鍵軟件技術攻關。同時,也要推動平臺經濟助力全球產業鏈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數字貿易和數字基礎設施為兩大關鍵抓手提升國際競爭力。相應的,在政策方面,可圍繞跨境電商形成交易、支付、物流、倉儲、通關、結匯等產業鏈和生態圈,完善境外生產服務網絡和流通體系,為平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發展環境。 (據《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