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科專業都是服務業”,去年底網紅張雪峰語出驚人之后,這一觀點帶來的沖擊并沒有隨著他的道歉而消失。近期正值畢業季,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發表的一篇致辭,再次把相關爭議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這篇《文科何為》的致辭中,朱國華重新審視梳理了文科學習的意義,再次提醒大家人文學科是未來王國投向現實世界的一道救贖之光,應該為自己作為文科生的一員感到自豪,也應該為保持人文學科的活力投入無盡的戰斗。有媒體在采訪報道時總結為“勇敢說不”,引發廣泛關注。在筆者看來,可以說是對這一爭議的“教科書級”回應。
反駁并不難,尤其是面對“所有文科專業都是服務業”這一并不嚴謹和充滿情緒化的觀點。事實上,不少網友已經對此進行了口誅筆伐,吐槽最多的莫過于,如今的現代服務業已非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它其實更相當于現代第三產業,從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教育文化、科研事業,到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都屬于服務業。把兩者簡單畫等號,無論對文科專業還是服務業來說,恐怕都有失尊重。更為致命的是,把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一棒子打死,全盤否定其價值,從根本上來講并不符合社會的普遍認知。
拋開這種認知偏差不談,正如朱國華所說,人文學科的危機,其實是一個老話題。近年來,在就業焦慮、志愿填報焦慮的大背景下,文科專業劣勢更加凸顯,也讓“窮讀理工富學文史”“所有文科專業都是服務業”這類奇談怪論打開了銷路。看似切中了現實難題,但又以偏概全,罔顧考生個人的興趣和特質,加劇了考生和家長對于職業發展路徑狹窄的焦慮,終究念的是一本“生意經”。
如何讓這種觀點徹底失去市場?可能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換個角度來看,此番言論客觀上促成了人們對文科專業進行更深層次的透視和反思。比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就犀利回應:“我覺得這個說法好丑,但是這個東西是事實,因為對整個人文的貶低、對夢想和創造力的貶低,恐怕是一個世界性的疾病。”在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上,著名作家王安憶也給出了平和而有力的結論——“我們的選擇沒有錯,走下去也不會有錯”,想必熨平了很多人內心的波瀾。其所傳遞出的思辨和超然,是文科專業所擅長的,也恰恰是當下整個社會比較稀缺的。
面對外部的諸多不確定性和個人的不確定感,對文科專業的討論,如果只停留在反駁層面,注定很難說服人。從個人到社會要走出“文科焦慮”,是一個長期命題,而朱國華院長的回應樹立了一個樣板——面對質疑和輕視,更為重要的是正視它,并用縝密的思考和切實的行動說不。長遠來看,這也是新文科建設亟待解答的重要課題。(陸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