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汾河二庫加大水庫下泄流量,出庫流量由5.5立方米/秒增至21立方米/秒,全力保障汾河中下游農業(yè)灌溉。眼下,正值“三夏”大忙時節(jié),但持續(xù)的高溫干旱,對我省夏播和已出苗作物生長帶來不利影響。全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強化協(xié)同、多管齊下,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帶來的損失。
5月以來,我省晴熱少雨,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0.5%,平均氣溫偏高1.8℃,土壤失墑較快,旱情發(fā)展迅速。6月17日,農業(yè)農村部對河北、山西、山東、河南4省啟動農業(yè)抗旱三級應急響應。俗語說,“春爭日,夏爭時”。6月—8月是糧食作物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夏收夏播,季季壓茬。面對高溫干旱的雙重“烤”驗,全省各級各部門要以時時放心不下、事事心中有底的責任感,搶抓關鍵農時,落實關鍵技術,千方百計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烈日炎炎,全力調水“解渴”是抗旱關鍵。在運城大禹渡灌區(qū),引來的黃河水沿著田間溝渠流進農田,為剛抽出新葉的玉米解了燃眉之急。該灌區(qū)充分依托先進的數(shù)字孿生技術,實現(xiàn)精準供水、精準調水、精準配水、精準計量。在臨汾市洪洞縣,汾西灌區(qū)引來汾河水,極大緩解了農民對旱情的焦慮。在呂梁市,柏葉口水庫與文峪河水庫聯(lián)合運用,增加了沿汾河縣域的農業(yè)供水量。在應對這場旱情中,我省大水網骨干工程正發(fā)揮著抗旱保灌主力軍作用。要進一步用好蓄水、引水、提水、調水等多種手段,做到應灌盡灌、應澆盡澆。同時要算好“節(jié)水賬”,多使用滴灌、噴灌等節(jié)水灌溉技術,精打細算用好抗旱水源。
墑情不足,田間農技指導是保播保苗的有力支撐。近日,在汾陽市的田間地頭,農技專家對雜豆基地開展旱情調研,對于因旱情仍未播種的農田,建議更換成生育期更短的雜豆品種。在清徐縣的高粱種植點,農技專家指導高粱種植戶采用深耕松土、耙耱保墑、覆蓋地膜秸稈等方法,增強雨水入滲速度和入滲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保持土壤墑情。近期以來,全省1萬多名農技人員深入50多個縣、500多個村的田間地頭,指導近萬農戶查苗情、查墑情,全力抗旱保苗。要繼續(xù)圍繞重點地區(qū)和主要農作物,按照“下沉一線、包市包片、奮戰(zhàn)100天”要求,做好進村入戶技術服務,切實減輕旱情對農作物的影響。
科學應對旱澇災害,統(tǒng)籌協(xié)同是重要保障。苗情、墑情、水情、雨情、災情,每一項變化都要及時掌握。近日,省農業(yè)農村廳會同省水利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氣象局制定《科學應對旱澇等自然災害奮力奪取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預案》,強調各部門要建立應急聯(lián)動機制,信息共享共用、及時會商研判。雖然旱情仍在持續(xù),但旱澇急轉的風險也不可小覷。有專家提醒,長期干旱會讓人對暴雨洪水產生麻痹思想。眼下,即將進入“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各地須增強對旱澇急轉的警惕意識,嚴陣以待,防范短時強降雨、局地暴雨等極端天氣,統(tǒng)籌抓好抗旱與防汛工作,有效形成防災抗災減災的最大合力。
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農時不等人,天氣干旱不能靠天等雨,要多措并舉,造墑播種、抗旱保苗。對旱澇急轉同樣不可掉以輕心,要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加強災害監(jiān)測預警,排查風險隱患,備足救援救災物資,全力保障人員生命安全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陳力方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