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和永續發展。今年6月17日是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也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通過30周年紀念日。我國的宣傳主題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黨中央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當前,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但是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峻。
我省“三北”工程是全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40多年來,我省持之以恒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初步建成了防護林體系,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支撐。今年,我省簽發了《關于全面加強三北工程建設的令》第1號總林長令,印發了《關于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持續高位推動“三北”工程重點工作。
堅持系統觀念是新時代防沙治沙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之一。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需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統籌考慮各方面各要素情況,實行全方位管理、全要素協調,全面綜合治理。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堅持部門統籌協調、區域聯防聯治,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得靠精神。我省三北地區孕育了以“右玉精神”為代表的“山西三北精神”,累計帶動了100多萬農民實現增收,走出了一條統籌生態民生、協調增綠增收的新路。要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堅決扛起林草資源保護發展的重大責任,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鍥而不舍推進“三北”工程建設。要加大先進典型、英雄模范的宣傳、表彰等力度,鼓勵和引導企業、集體、個人、社會組織參與“三北”工程建設。要堅持治理致富并重、增綠增收并舉,有效打通“兩山”雙向轉化通道,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從而不斷增加“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的內生動力。
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明確思路、目標、方向和重點,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山西貢獻。
王立忠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