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公布本科階段“轉專業”政策,“轉專業自由”“零門檻轉專業”等話題沖上熱搜,獲得了諸多網友的好評。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往年“××專業是天坑專業”“文科都是服務業”“千萬別讓孩子報新聞學”等言論頗為流行,制造緊張氣氛,明顯加劇考生和家長的報考焦慮。不難想見,在“一考定終身”等傳統觀念影響下,一邊是知識總量快速增長、專業細分度不斷提升,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選擇困難,一邊是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就業競爭,更加反映到專業報考上,讓學生和家長無比糾結。相比之下,這些知名高校釋放出的善意和誠意,值得肯定。
選擇沒有對錯之分,但有選擇總是好的。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9.0%的受訪者有過轉專業的念頭,32.4%的受訪者嘗試了沒有成功,30.4%的受訪者想過但沒嘗試。現實中,即使學生遇到不喜歡的專業,但能真正實現“轉專業自由”的高校并不多見,一些看得見看不見的“門檻”阻礙了學生自由選擇,比如,只有滿足“專業成績達到一定分數之上”“專業排名前多少位”等條件才能申請轉專業,就因充滿悖論而受到詬病。
長遠來看,更加靈活開放的轉專業渠道,無疑更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2005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就提出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201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這些均指向了更加靈活的政策、更大的選擇空間,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讓理想照進現實、惠及學生,反映的是我國人才培養理念的可喜變化。
輿論場上也有人擔心,全面放開轉專業,會導致學生從錄取分低的專業轉向錄取分高的專業,引發新的不公。事實上,正如多所高校所明確的,“冷專業”“熱專業”都是相對的,隨著“轉專業自由”逐步推開,專業熱度必將趨于平衡。同時,高校勢必也會對轉入專業進行一定的評估和把關,因此不必過度擔憂。換個角度來看,專業確實關系到個人未來職業發展和人生方向,但眼前的專業熱度并不與未來就業前景好壞直接掛鉤,交叉學科背景下什么樣的人才更加受到歡迎,顯然是一個開放式問題。一味以分數高低、專業冷熱等標準來衡量,只會導致思維視野不斷窄化。
給予學生更大自由選擇權,是政策導向,也是現實需求。也只有當社會注意力更多地從供給側投向需求側,才能更好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陸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