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賽龍舟、編彩繩、插艾草……今年的端午假期似乎格外熱鬧,各地營造出的節俗體驗新場景,儀式感滿滿,活力滿滿,讓人們在品嘗“節日味”的同時也盡享濃濃的傳統“文化味”。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還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民間民俗活動向來十分豐富。在太原,汾河公園賽龍舟、社區鄰里包粽子、博物館里做香囊,數十種“體驗式”活動讓人感受到熱鬧的節日氛圍。在臨汾貢院街,國風巡游、國潮詩畫、端午雅集讓廣大游客沉浸在古風古韻中,樂而忘返。在朔州非遺民俗園,演員們身穿設計有榫卯和青花瓷元素的服飾,手拿公雞、青銅雁魚燈等各種造型的剪紙,上演時尚走秀。當習俗與藝術、國潮與現代、競技與體驗相結合,傳統節日便有了新穎多元的打開方式。
今年的端午節小長假,恰好邂逅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非遺購物節等上萬場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氣象萬千的非遺與精彩紛呈的端午習俗交相輝映,中國人獨有的浪漫與精氣神撲面而來。在全國各地的河流江湖,處處上演著龍舟競渡的歡騰景象,不僅現場人山人海,網上圍觀者也激情四溢。近年來,“賽龍舟”這項國家級非遺不僅廣受群眾喜愛,風靡大江南北,而且被列入奧運會表演項目,煥發出嶄新生命力,成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生動注腳。
而當年輕人遇上傳統端午節,還會碰撞出穿越時空的生活美學。青年舞蹈家舞動的《屈子問天》,以中式美學演繹了屈原的家國情懷,感動了萬千觀眾;有漢服愛好者沉浸在宋韻四雅課程中,焚香點茶;一些鮮花店把普通的艾草進行裝點,制作成了中式艾草門掛,頗受歡迎;還有的年輕人自己動手制作出精美的香囊、彩繩,贈送親友,并送上“端午安康”祝福。“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端午節文化習俗在不斷傳承中創新發展,讓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歷久彌新,凸顯出當代審美。
近年來,國風、新中式成為潮流。每到節假日,打卡博物館、探尋古建筑,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一種文化旅游方式,穿漢服、學禮儀,也走進更多生活場景。有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預訂博物館門票的客群年齡中,90后群體同比增長4.4倍,00后同比增長8.2倍。時下,正值高校畢業季,簪花、中式云肩、傳統紋樣等元素與學士服混搭的穿搭方式十分流行。這些無不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對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濃厚熱情。文化自信自強正成為新時代青年最大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中,傳統節日猶如璀璨的星辰點綴其間,又像一個個小切面,可以讓人管中窺豹。立足這些小切面,我們要充分挖掘節日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多彩的民俗活動,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文化基因與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浸潤和滋養現代生活。
陳力方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