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是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近日,由我省申報的“山西省忻州市黃河‘幾字彎’重點生態攻堅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和“山西省朔州市國家‘三北’工程重點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在國家級競爭性評審中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預計可獲得6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眾所周知,我省是地處黃土高原的能源大省,長期的煤礦開采給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諸多破壞,生態保護和修復任務面積大、實施難度大。通過礦山生態修復,恢復植被覆蓋、改善土壤質量、修復水源等手段,恢復和穩定生態系統,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省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面持續發力,使得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是我省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的治理之道,加強頂層設計,抓好推進落實,讓廢棄礦山披新綠,生態修復煥生機。
廢棄礦山要修復,系統規劃是前提。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正因此,生態保護修復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人文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按照相對集中、成片治理、體現成效的原則,以黃河流域生態功能脆弱區、黃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左右岸、重要交通干線沿線、城鎮周邊為重點區域,通過現場核實、專家論證,設置具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項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開展地形地貌重塑、植被恢復、土地復墾利用等工作。
礦山生態修復的過程,就是用科學的方法讓失去生態價值的廢棄礦山重新恢復生態功能,從外表到肌理讓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價值優勢的過程。要在礦山生態修復盡可能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基礎上,讓礦山生態修復與當地經濟、環境發展相適應,與當地的生產、生活、生態等空間規劃相結合。例如,晉城市的吳王山因采礦活動形成的地表沉降區、采礦廢棄物堆積地等得到全面恢復治理,如今已蝶變成綠樹成蔭、花香四溢的森林公園。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必須建立在法律法規的保障基礎之上。需要加強和完善生態補償、修復治理問責、修復治理專項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生態修復效果顯現周期長,要制定治理后相應期限的生態修復效果跟蹤評估指南,對治理后的遺留礦山加強維護、監測和管理。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資源,藍天也是幸福。我們要把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完成國家下達我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治理的生態修復任務,讓礦山復綠,讓發展升級。
郭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