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近期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引發觀眾廣泛討論,收獲眾多好評。節目通過實地尋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等形式,講述簡牘誕生、發現、研究、傳承的傳奇故事,帶領觀眾身臨其境探尋中華文脈的奧秘。
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簡牘是中華先民主要的書寫載體,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脈絡中,簡牘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已發現超過30萬枚簡牘。透過寫在竹片木板上的文字,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歷史故事跨越千年、躍然眼前。這些珍貴的考古文物與傳世文獻的記載相互印證,為我們追文明之根、溯文化之源提供了直觀且可靠的線索。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簡牘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證,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其巨大的文化價值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如何讓簡牘“開口說話”,成為溝通大眾與歷史文化的橋梁,是擺在簡牘研究者、保護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甘肅是我國的“漢簡之鄉”,自20世紀以來,共出土了6萬多枚簡牘,其中漢簡居多,尤以懸泉漢簡的發現為高潮和巔峰。近年來,甘肅在持續加強簡牘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簡牘資源的活化利用。去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新館面向公眾開放,千余枚簡牘首次亮相,依托豐富的展陳手段,為觀眾勾勒歷史場景的細節肌理。通過更多融合創新的方式,激發簡牘資源的全新生命力,推動簡牘學這門書齋絕學走向大眾顯學,才能讓簡牘承載的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不同于其他觀賞價值較高的文物,簡牘往往內容晦澀難懂,也因此成為冷門絕學。而事實上,比起鴻篇巨制,簡牘更像是歷史的注腳,勾勒著具體而精微的古代生活。《簡牘探中華》第六期節目聚焦懸泉漢簡,在還原古絲路場景時,選取了懸泉置嗇夫“弘”為主人公,用一個最平凡的小人物的視角,深情回望“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燦爛時代。嗇夫“弘”是2000多年前絲路古道上的一名小吏,留存有漢簡記錄70多條。作為絲路上重要驛站的負責人,他曾經歷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接觸了很多重要歷史人物,他的故事也為我們了解歷史、觀察歷史提供了一扇微觀窗口。像嗇夫“弘”這樣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在簡牘中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無疑是更能激發大眾情感共鳴的。以更深入的挖掘、更鮮活的表達,讓有溫度的小人物從簡牘的字里行間“活”起來,也就能更生動地講好簡牘里的中國故事。
文物的意義,既在于讓今人認識中華文明走過的路,更在于揭示其承載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與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注重闡釋文物與文明、與時代之間的促進關系,在與歷史對話的同時與時代共振。懸泉漢簡是見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史料。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雖然史書中不乏關于中原和西域交流的記載,但一直沒有關于驛站的考古發現。懸泉置遺址的發現和懸泉漢簡的出土,作為兩漢絲路上的史實檔案和原始記錄,與史書記載相互印證,終于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貌。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以簡牘文物為引,生動講述釋讀中華文明繁榮興盛、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故事,對于我們今天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創新性的闡釋和表達中,昔日冷門的簡牘學如今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簡牘、了解簡牘、愛上簡牘。破譯好簡牘蘊藏的中華文明密碼,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一定能夠讓簡牘文物煥發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彩。?(朱建軍)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