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日前,這一話題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眾多網友共鳴。除了收到平臺的推薦信息以外,網友發現自己還會在無意識中被推薦給他人,甚至連收藏的內容、買過的東西等都可能被他人一覽無余。記者對多款APP進行測評,發現不少平臺在“熟人推薦”相關選項上默認開啟,而關閉步驟往往十分煩瑣。(5月10日《北京晚報》)
在熟人推薦功能下,每個人都成了網絡空間“透明人”。平臺除了推送可能認識的人,點贊過的內容、購買過的東西、觀看過的直播等都可能因平臺推送機制,讓好友和其他人知道。這種結果顯然令人尷尬, 也會陷入猝不及防的境地。自己喜歡什么商品、到過什么地方、說過什么話、看過什么內容,都會被朋友和熟人所掌握,這種結果令人崩潰。
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跟網絡實名制要求背道而馳,也不符合網絡管理的基本目標。事實也證明,靠平臺用戶修習“網絡隱身術”很難保護自身的合法隱私權,按照責權利對等的原則,遏制和杜絕APP熟人推薦功能所造成的隱私泄露風險,應當實行責任倒置,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的保護機制。
當前,APP熟人推薦功能暴露出多重責任失守的問題,比如令用戶深受其害的推送機制,還包括熟人推薦功能背后的用戶信息收集問題。一方面,平臺形成了過度收集信息的行為;另一方面,對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同意就擅自推送。
根據用戶與平臺之間的協議,以及平臺應當履行的信息保護的法定責任,未經用戶同意,平臺是不能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并推送給別人的。為此,平臺APP有關閉推薦功能的按鈕,為用戶提供選擇的權利。然而,相關測評發現,部分APP的關閉推薦功能形同虛設,網絡運營者在提供服務時并沒有重視和尊重用戶需求,保護他們的個人隱私權不受侵犯。為此,就需要實行嚴格的責任倒置并堅持“用戶至上”的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在收集信息和推送信息時應當由時下的“應當征求”變成“必須同意”方可實施。簡單來說,即便是制式化的協議中有相應的免責條款,或者APP中有相應的關閉按鈕,只要用戶沒有作出選擇,平臺未經同意都不能視為默認,而是嚴格禁止收集個人信息和定向推送。
只有這樣,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和決定權才會得到尊重,平臺方也不會無所顧忌用戶的感受而我行我素。在此責任模式下,只要用戶能夠證明自己沒有授權和同意,則平臺就沒有免責的理由。監管方也能簡單得出結論,并依法給予相應的處罰。 (唐偉)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