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全球戰塑”。今年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動中,有這么一群平凡而可敬的人,在全國各地不約而同出發,行走在大山、森林、草地之間,將“粗心人”遺留的塑料垃圾帶走,還山林湖泊一片干凈,“我輕輕地來,不留下一點痕跡和垃圾”。“五一”假期在即,近年來火熱的“無痕旅游”再度被各大媒體倡議、轉發。(4月28日《工人日報》)
“無痕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針對當時一些人進行戶外運動后,在森林等景區隨意亂扔垃圾,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對此,有人提出“無痕山林”的戶外活動方案,倡導在合適的地方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少用火對環境的沖擊和尊重野生動植物,等等。“無痕旅游”主要是通過游客的自我努力,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盡量避免對自然生態的人為性影響,力求達到“無痕”的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求每名戶外活動者有“人過無痕”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要將“無痕”理念真正付諸行動,使之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和自覺。要真正做到全面“無痕”并不容易,不但要求個人具備高度的文明素養,還要求個人和團體具有強大的自我約束能力。不少人在思想上并不缺乏“無痕”的認識,但是由于個人文明素養不到位,往往存在明知故犯的行為。比如,在公共場所不要亂丟垃圾,這既是公共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文明素質的最低標準,然而總有人無視道德文明的約束,放縱自己而隨意越過“雷池”。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并不鮮見:明明旁邊就寫著“不要隨意亂丟垃圾”的提示,而且垃圾桶就在身邊,但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向前走一步把垃圾丟進垃圾桶。
這樣的人一旦多了起來,對環境的破壞就會變得日益嚴重,維持和修復的成本也將越來越高。反之,每個人都能按照公共文明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就比較容易達到“無痕”的效果。有兩個在國際上常被引用的例子:2022年卡達爾世界杯期間,在日本隊擊敗德國隊贏球的當天,球迷退場的時候,很多人注意到一個細節,日本球迷退場時主動收拾自己的垃圾,保持了看臺的潔凈。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在日本輸給比利時后,國際足聯工作人員賽后來到日本隊的更衣室,看到日本隊員清理了一切,還用俄語寫了句“謝謝”。
這樣的舉動贏得了尊重,也從細節上折射出一個國家、地區公眾的文明素養程度。據報道,在一些風景名勝區,清潔工成為了高危人群,他們在懸崖上飛檐走壁,去清理游客隨意丟棄的垃圾,稍不留神就可能墜下萬丈深淵。為什么會如此?某景區一名環衛工介紹說,他們經常勸阻游客亂扔垃圾,但有的游客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扔,你們不就失業了?”一些游客可能或多或少有了這樣的認識,才在景區和公共場所留下大量的垃圾,最終成為了沉重的“文明賬本”。
實現“無痕”對更廣闊的高山流水更具有保護意義。一個地方的自然生態再美,如果到處都是隨意丟棄的白色垃圾,無異于暴殄天物,我們生活與居住的環境,也將陷入某種“公地悲劇”之中。
如此,“無痕旅游”有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足以令人欣喜,同時也要看到,“無痕”的本質是對公共文明的呼吁和要求。提高公眾的公共文明素養,除了強化宣傳和引導,利用法律和規則的力量進行規范約束,也是實現道德與法治共治的重要現實課題。 (唐偉)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