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王石川(媒體評論員)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新余市渝水區一臨街店鋪火災事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深刻吸取教訓,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進一步壓實安全生產責任,認真排查隱患,狠抓工作落實,堅決遏制各類安全事故多發連發勢頭,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沒有安全,遑論其他。壓實安全生產責任,關鍵是力戒夸夸其談,防止把制度僅僅掛在墻上、留在口頭,而不落實在行動中。2022年,國務院安委會曾制定部署安全生產十五條措施,要求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但從現實反饋看,一些地區和行業仍存在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固、責任落實不到位、隱患排查整治不力等問題。可以說,十五條措施都是從血淚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條條管用,條條都有針對性。
安全生產,人命關天。壓實安全責任,不能空對空,也不能從會議到會議、從文件到文件,止于貼幾個標語、喊幾個口號。壓實壓實,既要壓也要實。具體來說,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全面深入排查重大風險隱患,列出清單、明確要求、壓實責任、限期整改。對排查整治不認真,未列入清單、經查實屬于重大隱患的,要當作事故對待,引發事故的要從嚴從重追究責任。
防范安全生產事故,出實招更要見實效。比如,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檢查,是走馬觀花打個卡還是目光如炬看得細,效果完全不一樣。如果走過場,既稱不上實招,也見不了實效,再好的制度安排也只會失效。禍患常積于忽微,人命關天的事最容不得含糊。與各種隱患角斗,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可能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因此,必須以萬無一失的嚴密工作,來防止出現一失萬無的嚴重后果。
防范安全生產事故,要激發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但是,僅僅放心不下還不夠,還要追求事事心中有底。如何才能有底?監管改變“寬松軟虛”等問題,讓法律“長牙”、讓執法“生威”;企業繃緊安全弦,全力消除隱患。有效遏制事故發生,才會心里有底。有底,才能真正放得下心。
防范安全生產事故,各地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關鍵是如何落到實處。需要提及的是,消除安全生產風險還可以優化“打法”,引入先進技術,實現科技賦能。據報道,近年來,一大批新技術、新裝備應用于安全生產一線,比如,“千里眼”在線監測不規范行為、人臉識別防疲勞駕駛、機器人上崗應對危險任務等。新技術迭代更新,在防范安全生產事故方面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近日,國家消防救援局已派出督導組赴各省份開展全覆蓋督導檢查。相關部門提出,要聚力除患攻堅“六大行動”,大排查要全面覆蓋,大整治要真見實效,大曝光要直擊要害,大演練要實訓實練,大約談要形成震懾,大督導要直插現場,標本兼治解決突出風險問題。嚴格“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和“三管三必須”要求,不容有失。
春節即將來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更須提高責任意識。時時處處繃緊弦、隨時隨地瞪大眼,全面壓實、靠緊、筑牢安全生產責任防線。消除監管空白、形成監管合力,既重過程更重結果,既務實功更求實效,才能以扎實過硬作風扭轉安全生產被動局面,更有力呵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31日 02版)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