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網上預約看病、掃碼點餐、健康碼登記……互聯網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可在現實中,對于年輕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一些老年人來說可能格外困難。比如,有的醫院、景區,僅支持移動掃碼支付,讓一些沒有智能手機或不會使用掃碼支付的老年人感到頗為不便。
相關調查表明,60歲以上人群當中使用電子支付的僅有51%,尚有一半老年人不會使用電子支付。
科技進步應當是普惠的,智慧社會也同樣屬于老年人,老年人不該被信息時代“拋棄”。老年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積極主動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但老年人畢竟是老年人,不能和年輕人相提并論。彌合老年人與智能時代的鴻溝,解決兩者的“適配”問題,還需要政策引導,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非常接“地氣”,亮點紛呈,極具可行性。比如,明確要求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群體可采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為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同時強調,完善法規規范,加快推進相關智能產品與服務標準規范制定修訂工作,等等。這些既回應了社會民意關切,更將為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期待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做實做細為老年人服務的各項工作,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張國棟)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