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荊州歷史文化名城,耗資1.7億多元、高達57.3米的巨型公關雕像,近日傳來即將搬移的消息。這之前的10月份,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點名通報批評了這座雕像。隨后央視焦點訪談等媒體曝光:已經在當地矗立四年的這座雕像,屬于未批先建,違反《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關規定,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
一時之間,針對這座巨型雕像的聲討紛至沓來。令人納悶的是,這座雕像比當地10余米高的城墻還要高出幾倍,站在遠處都能看到,何以在違規建設的兩年多以及建成后的三年多時間里,沒有相關部門關注此事,也沒有哪個部門出來說個“不”字?
很明顯,荊州巨型關公雕像得以橫空出世,首先應歸咎于監管疏忽。如果不是有關部門“打瞌睡”,這座超級違章建筑無論如何也建不成。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與違建本身一樣嚴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巨型關公雕像在當地只有這么一個,但監管的失誤或放縱,卻可能導致更多的類似產物。
如今,生米煮成熟飯,錢也花了,錯也犯了,不管是拆除還是搬移,都將再次造成財政浪費。原樣搬移,可能花的錢不會少。說難聽點,這就是當地一道丑陋的風景線,擱哪里都一樣。所謂勞民傷財,是為典型。當然,雕像繼續聳立在原處,也是大煞風景,但這個單或許不應由當地民眾來買。誰違規誰挨罰,相關單位有必要掏這個錢買教訓。
還要看到,類似問題和現象在國內各地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結果文化撐不起來,旅游也搞不好。這就歸結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地方亂搭臺亂唱戲,值得反思。文化不是寫在臉上的,更不是搞個巨型雕像就能讓人點贊的。文化是一種由內而外生發的精神氣質,光砸錢未必有用。
遺憾的是,形形色色的所謂文化地標,仍然為一些地方所追逐。例如,若干年前,廣東肇慶將軍山上違規建設一座巨型關公雕像,結果被群眾舉報后拆除。這次和荊州一起被通報的,還有貴州獨山縣的水司樓,其建筑高達99.99米,投資多達2.56億元,也是極盡夸張。顯然這些文化地標建筑,都沒有讓人感覺當地一下子有文化了,而是讓人聞到一種暴發戶的氣息。
這次荊州巨型關公雕像風波,再次提醒各地的一些官員,不要凈搞些沒文化的地標。不然,非但不可能給地方加分,搞不好還可能丟烏紗帽。 (魏英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