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工程,是黨的文化惠民政策精準落地農村的具體體現,是推動基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有效舉措。近年來,大量的實踐證明,通過持續加大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力度,不斷擴大農家書屋的覆蓋面,其不僅能夠有效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徹底打通文化服務農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助力農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發展。
建好農家書屋,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然而,與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相比,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卻顯得有些單調,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依舊有一定的距離。盡管近年來中央及各地方在持續努力補齊這些文化短板,但不少地方尤其是貧困農村地區的老百姓仍然無法享受到優質的文化資源和應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而大力推動農家書屋工程,就可以將優質的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文化活動直接送到農村群眾的家門口,從而徹底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用好農家書屋,助力“志智雙扶”脫貧攻堅。眾所周知,農村之所以貧,農民之所以窮,就是沒文化、缺技術、信息閉塞。而農家書屋建起來后,可以通過這個文化陣地補習文化、學習技術、掌握信息。所以,農家書屋不僅要建起來,更要用好它,使其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要以農家書屋為陣地,幫助農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開闊視野、明白道理,多用身邊人身邊事來幫助他們增強自信,提振脫貧致富的信心。還可以通過農家書屋來傳授農業生產和科學種養技術,幫助農民掌握“互聯網+農業”的本領,從而早日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農家書屋是農民的精神港灣,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各地建好農家書屋后,一定要利用好農家書屋,真正使其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好陣地”、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