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市正處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深化全方位轉型的窗口期,迫切需要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此,我們必須立足市情,找準關鍵,把握重點,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探索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符合區域發展實際的特色路徑。
一、發揮特色產業優勢,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一是數字化賦能煤炭產業提量提質。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智能化礦井8座、智能化工作面83處,140余處硐室實現無人值守。今年14座智能化礦井、13處智能化工作面任務正在有序推進。全市原煤產量連續4年保持在億噸以上,煤炭先進產能占比96.43%。二是延鏈補鏈推進制造業壯大升級。以10個省級開發區和4個產業園區為載體,發揮定襄法蘭和代州黃酒2個省級重點專業鎮、11個市級重點專業鎮引領帶動作用,布局建設鋁鎂精深加工、煤化工、高端鍛造等3條百億級營收規模的產業鏈,50億級的新材料產業鏈,光伏、煤機裝備等2條20億級的產業鏈,5億級的特色食品產業鏈。全市省級重點產業鏈企業達到40家,其中鏈核企業3家、鏈主企業1家。三是加快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打造五臺山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推進雁門關、老牛灣、忻州古城等重點景區擴容提質,加快蘆芽山景區整體開發,成功創建忻府區、五臺山2個文旅康養集聚區和忻州古城、云中河2個文旅康養示范區,加快云中河溫泉旅游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步伐。全市重點景區的帶動效應日益明顯,文旅康養資源分布密度高、組合度好等優勢充分彰顯。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接待游客2387.2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約44%。四是深化推動“特”“優”農業發展。頒布《忻州市雜糧產業發展促進條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布局打造谷子、糜黍、藜麥、莜麥、紅蕓豆、甜糯玉米、馬鈴薯等雜糧特優產業基地,全市雜糧總面積在300萬畝以上,總產量60萬噸以上,規模穩居全省之首。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602個、基地202萬畝。培育省級龍頭企業22家、省級雜糧產業化聯合體5個,開發速食、營養、功能3大類130余款雜糧產品,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突出打造“忻州雜糧”“忻州糯玉米”市域公用品牌和“五臺齋選”“蘆芽山珍”等13個縣域公用品牌,全市共培育產品品牌150余個,形成中國雜糧之都、中國紅蕓豆之鄉、中國藜麥之鄉等“一都八鄉”品牌矩陣。
二、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打造綠色發展新模式。我市新能源資源優勢突出,前三季度,忻州電力總裝機容量1957.73萬千瓦,其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突破1200萬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裝機17.38%,排名全省第一。華電中來忻府區3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山西省單體規模最大)全容量投產、原平晉海50萬千瓦/100萬千瓦時共享儲能項目(山西省規模最大)實現首次并網,并網容量30萬千瓦/60萬千瓦時。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初步形成。全市共有省級產業鏈“鏈上”企業11家、“鏈核”企業1家。光伏產業鏈初具雛形,建成投產一道新能源科技(忻州)有限公司14GW光伏電池生產基地,開工建設其上游產業沐邦高科年產20GW的N型單晶硅拉棒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原平中信博跟蹤支架、岢嵐格林貝斯光伏組件等一批項目。山西奧博能源電力有限公司被列入全省光伏產業鏈“鏈核”企業。推動風電產業鏈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山西寶航重工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風電法蘭等重點項目投產,山西富興通重型環鍛件有限公司、山西天寶集團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被列為全省風電產業鏈“鏈上”企業。儲能產業鏈實現從無到有,河曲縣萬噸級的磷酸鐵綜合料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生產基地一期投產,忻州經濟開發區年產5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在建。能源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逐步構建。與保定市開展戰略合作,布局推進忻保雄綠色能源廊道建設,謀劃推進“忻電外送”,努力打造與京津冀雄電網互聯互通的格局,不斷擴大晉電送京規模。通過資源和科技的集聚,精心做好“綠色能源資源開發”“綠色產業承接共建”“綠色電力就地轉化”三篇大文章,全力打造“綠色能源保障供應連續區”“綠色低碳產業集聚區”“綠色能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搶占產業制高點,推動能源產業有機更新、破舊立新。
三、聚焦創新平臺建設,狠抓科技型企業培育。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創新”是核心,必須全面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一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制造業發展。引導制造業企業通過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攜手合作或配套協作,推動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全覆蓋。已建設(培育)省級技術創新中心5家、省級中試基地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26家、市級技術創新中心20家、市級中試基地7家。圍繞煤機裝備制造、法蘭鍛造等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建設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中試基地等高水平創新平臺,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全市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其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8倍。二是高標準謀劃建設“科創驛站”,匯聚創新新力量?!翱苿擉A站”已吸引中國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7所高校入駐設立研發機構,引進創新團隊33個,注冊科技人才200余名。組建法蘭鍛造、黃酒釀造、高端裝備制造等10支科技人才小分隊,常態化開展入企服務活動,已推動高校團隊與企業初步達成合作意向29家。
除了以上所講,我市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也在各自領域快速發展,逐漸壯大成勢。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忻州市將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擁抱變革,加快轉型升級,以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維護國家繁榮富強和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更大貢獻,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