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而充滿力量——“中國網事·感動2018”年度網絡人物群像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張麗娜)1月18日,“中國網事·感動2018”年度網絡人物走上了頒獎舞臺。他們不是“網紅”,卻有著讓人感動的共同特質:善良、質樸、堅守,平靜而充滿力量。
即使在我們身邊會有焦慮、浮華和戾氣,但仍然要相信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在細細地耕耘著生命,一直在深情地、長久地守護著初心。
堅守
對萬物有愛、有敬畏,才會義無反顧地去完成一個使命。
2018年5月,次仁旦達在珠穆朗瑪峰7500米的高度撿垃圾。 新華社發
次仁旦達,四次登頂珠峰,卻并未因此而欣喜。本是最圣潔的地方,卻隨處可見到垃圾,讓生長在珠峰腳下的他感到心痛。于是,他默默地彎下腰,頂著每秒20米的風速,冒著零下50攝氏度的嚴寒,拾起沿途遺棄的廢棄物品。
剛開始,是他一個人在干,后來一群人跟著干。5240公斤的生活垃圾、1000多公斤的登山垃圾,以及2260公斤的排泄物……他們誓言,在海拔8844.43米的地方,做一名衛士,守護好這片凈土。
來自河北滄州的李德,身上貼有很多看似“撞色”的標簽:既是環衛工人,也是首位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環衛專家;一手拿著初中文憑,另一手卻有9項國家專利,100余項技術創新……他發明的“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讓清潔工人只需按動操作閥門就能自動完成從清淘到傾倒,身上不會沾染臟污。
李德在車間對環衛車輛出現的“疑難雜癥”進行診斷(2018年1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自1982年進入環衛系統,李德便夢想著要研究出讓清潔工可以體面勞動的工具。用了14年,他竟真發明了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自動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污車、多功能高壓沖洗車,改善了這份“頂風臭八里地”的工作,讓滄州運河區公廁管理的糞便清淘機械化作業率從18%提升到了98%。
余啟良在管護村里的果樹(2018年12月21日攝)。 新華社發(楊文斌 攝)
在石阡縣坪地場鄉雷首山村,有個“玩命”帶領群眾脫貧的黨支部書記余啟良。他在2013年當選村主任時,向村民保證:在自己任上,雷首山村一定要實現水電路“三通”。工程正在節骨眼上,他被確診了癌癥。 “答應村民的事,不能半路撂挑子。” 他一邊治療,一邊繼續干工作。如今,余啟良帶領村民走在了等待驗收的2.7公里的路上,“答應村民的事,不能半路撂挑子。”他還要繼續帶著大伙往前拼。
人們常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背后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陳三喜(中)在滅火中(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消防戰士陳三喜就是站在我們背后的人。頒獎典禮上,陳三喜的兒子對他說:“爸爸,我曾經在心里埋怨過你。爺爺奶奶60多歲了,還留在工地上打工,爺爺重傷,你沒回過家,弟弟出生,你沒陪在媽媽身邊。可是,現在我不這么想了,在很多同學面前,我都特別驕傲,我知道很多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是你從大火里救出來的,你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是我的英雄爸爸。”
堅定
真正的強者,可能與軀體無關。
矣曉沅(左三)與同學們在實驗室討論會上(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27歲的矣曉沅,已與輪椅相伴了16年。當初以云南省高考理科第16名的成績被清華計算機系錄取,再到被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團隊研究出“九歌”智能機器人……“輪椅上的跑者”,這段經歷堅韌而傳奇。
高中三年,為避免上廁所不便,他從不在學校喝一口水,吃一口食物。他的頑強、堅韌讓家人既心痛又驕傲。他堅定要讓生命活出質量,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人生,反而是感恩地生活每一天,在校內外開展各類無障礙宣傳科普活動,呼吁加快建設無障礙基礎設施,呼吁社會關注、關愛殘障人士。